(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嘿,爱观察小鱼的同学注意啦!研究人员发现:水中鱼儿优雅悬停的安静画面,背后藏着意想不到的“体能课”——它们付出的力气,可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悬停=水下体操?
长久以来,人们以为悬停是鱼儿的“偷懒时刻”,就像我们舒舒服服靠着沙发。
可美国研究人员精密测量后发现:鱼儿悬停时消耗的能量,几乎是它们静止休息时的整整两倍!
因为它们根本没闲着,小小的鱼鳍(qí)如同不知疲倦的“螺旋桨”,持续划动水流,对抗水流的调皮推搡(sǎng),从而稳稳保持姿态。
身体里的“不倒翁”
研究人员对13种带有鳔(biào)的鱼进行了实验,记录它们在主动悬停和静止休息时的氧气消耗情况。
还对每条鱼的形态进行测量,特别是重心和浮心间的距离,以量化鱼类的稳定性水平。
结果发现,它们的重心和浮心总难完美重合。一旦它俩悄悄“闹分家”,距离越大,鱼儿身体越像摇摇晃晃的不倒翁,稍不留神就会侧翻打滚。
为了保持平衡,鱼儿只能更卖力地挥动鱼鳍(qí),自然也就更“费油”了。
水下机器人学本领
这些发现有什么作用呢?研究人员眼前一亮:这给水下机器人设计打开了新思路!
过去工程师总想造出超级稳定的紧凑形状,但更稳定的形状,往往意味着更差的机动性。
如果想让水下机器人能在水草迷宫、珊瑚礁(jiāo)里轻盈穿梭,反而需要一点“不稳定”。
再搭配鱼儿教会的“动态调节术”,让未来的水下机器人也能像鱼一样,优雅省力地探索水底世界。
上一篇:“智慧茶园”助永泰茉莉花减损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