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熊兴江用10多年时间,将传统中医经典与现代医学深度融合,在心血管疾病与急危重症领域取得进展,成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青年先锋力量。
多年来,他主持12项国家级课题,发表157篇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9.1,H指数35(此为评估研究人员学术产出数量与水平的指标——记者注),连续5年入选Elsevier(爱思唯尔,全球领先的科学与医学信息服务机构——记者注)中国高被引学者,还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熊兴江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新时代青年先锋。
当今,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中,中国有2.7亿高血压患者,基数庞大,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中医能不能在高血压的治疗上有所贡献?”熊兴江回忆起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一名21岁的高血压三级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控制不佳后,经中医经典名方调理4个月便彻底停药,随访10年至今,血压一直稳定。”
通过大量类似案例,熊兴江坚信:“中医药在高血压诊疗中大有可为。”正是这份信念,支撑他在科研道路上持续探索。
他大胆突破传统“肝风”思维局限,通过分析13272例患者临床数据,敏锐捕捉到现代降压药物干预下的病机发生了新变化,创新性地提出“火-饮-虚辨治体系”,不仅重构了现代医学背景下的高血压中医诊疗逻辑,更凭借扎实的科研工作,入选美国、欧洲国际高血压权威指南,让中医药治疗方案首次进入全球医学视野。
针对“中医是慢郎中,不能救急”的固有偏见,熊兴江主动深入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CCU),揭示《伤寒论》六经实质、条文内涵及剂量本源,创新运用经方治疗现代医学不能解决的急危重症难题,丰富现代医学诊疗方案,提升中医药的急救能力和水平。
在面对急性心梗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这一现代医学棘手难题时,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中医典籍,发现此类病症属《金匮要略》“远血”范畴。
在治疗过程中,巧妙结合现代医学“禁食水”与中医“保胃气”理念,运用经方进行治疗。通过152例回顾性研究和62例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中药可显著缩短止血时间1.8天。
近年来,他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学中班优才班《经方治疗急危重症》课程负责人,开展讲座200余次,培养中医重症人才。
“经方是中医的精华,传承与创新缺一不可。”作为青年学术带头人,熊兴江带领团队从中医经典中寻找突破。他用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完全能够在心血管病与急危重症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不是慢郎中。”他用这句话概括自己的初心与愿景,“我希望通过创新实践,让中医药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