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赵瑞瑄 本报记者 于秋莹 封娇
8月16日晚,哈尔滨的夜空被交响曲《文明颂》的恢宏乐章点亮,由文化和旅游部、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拉开帷幕。作曲家、指挥家王宁在接受采访时,围绕此次展演、中国交响乐发展及作品创作,分享了诸多深刻见解。
纯乐队版《文明颂》
演绎中西经典的“美美与共”
此次在第二届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上呈现的《文明颂》,采用了全新的纯乐队版。相较于首演时加入人声、合唱的版本,纯乐队版不仅更便于开展巡演,在编配和段落上也进行了重新创作。
王宁介绍,纯乐队版《文明颂》精心选取了中外20余部经典音乐片段。观众能从中听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莫扎特的《魔笛序曲》、比才的《卡门组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等西方经典,也能聆听到中国的《瑶族舞曲》《春节序曲》《北京喜讯传边寨》等耳熟能详的旋律。
王宁表示,这种创作并非简单的“拼盘”,而是通过将两三部作品纵向重叠,运用作曲技术把旋律复调化结合。“比如在《北京喜讯传边寨》的旋律中,会融入莫扎特的作品以及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的主题,这既展现了作曲技术,更传递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理念。”他相信,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听众,都能从中找到熟悉的旋律,感受“美美与共”的独特魅力。
作为连续两届参与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的艺术家,王宁的身份从第一届的评委转变为此次的参演者。他坦言,能在第二届展演中以首场演出的形式呈现《文明颂》,既感荣幸,也深知这对作品的宣传推广是极大的推动。在他看来,参与展演的乐团都是国内优秀团体,且均带着中国原创作品亮相,“这对中国交响乐创作和文化积累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从乐团参与展演到新作品创作,再到在文旅部的高平台展示推广,每一环都为中国音乐创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
让“音乐之城”的品牌更闪亮
谈及中国交响乐近年来的发展,王宁认为,创作与积累离不开代代传承。“老一辈留下的优秀作品是根基,而年轻人的成长更需实践打磨。课本知识若不经乐队演奏实践,便成了纸上谈兵。”他坦言,全国优秀交响乐作品展演为年轻作曲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此次展演中有不少年轻创作者的作品入选,这对作曲界后备力量的培养至关重要,也让他在“哈夏”的舞台上看到了新的希望。
“哈夏”作为哈尔滨的音乐名片,也是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的重要载体。王宁表示:“‘哈夏’越来越棒,作为家乡的高规格全国性平台,与‘音乐之城’的定位相得益彰。”他相信,“哈夏”将持续推动本地及全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为音乐产业的未来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王宁提到,此次展演的作品均经过文旅部筛选,从数十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文明颂》能入选并作为首场演出作品,是极大的鼓励。而对参与乐团而言,在全国平台亮相,必然会提高作品创作与演奏的水准,这对乐团的整体建设,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奏能力,都是一次全面提升。“这样的高标准展演,将持续推动中国交响乐事业及哈尔滨‘音乐之城’的发展,为行业未来描绘更光明的前景。”
上一篇:教育不是驯服,而是陪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