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松密营:培养抗联骨干的“摇篮”
创始人
2025-08-17 07:47:50
0

  ■马宇兵 申智文 本报记者 张大星

  在方正县层峦叠翠的深山中,一棵松抗联密营遗址历经岁月沧桑。“这里曾是东北抗联第三军的重要中枢,更是培养抗联中坚力量的‘摇篮’。”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这处密营的身姿再次被清晰勾勒。置身林间,方正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有关负责人张晓丹告诉记者,该遗址承载的红色记忆至今依然炽热。

  一棵松抗联密营遗址位于方正县大罗密镇兴隆村兴隆屯西南13.8公里处方正林业局星火林场事业区内。“今年,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深入,我们循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档案线索,再次踏入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利用现代测量技术,结合现场地形,精确测绘出遗址范围。”张晓丹告诉记者,经现场勘察确认,一棵松抗联密营遗址周长255.14米,面积4002.79平方米,整体呈矩形分布,遗址现状与“三普”时期基本一致,西侧半壁为葱郁林地,向东行走约50米,便是蜿蜒流淌的大罗密河。

  “‘一棵松密营’得名于早年傲立河岸的一株参天古松。这里并非普通营地,而是1936年至1937年间东北抗联第三军的军部所在地,更是培养抗联中坚力量的‘摇篮’。”张晓丹说,1936年至1937年,抗联三军一师常有钧部曾奉命在此设立“抗联军官训导处”。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一批批抗日骨干就是在这片密林中、河岸边接受锤炼,随后奔赴前线。遗址的格局清晰显示其经过精心规划,曾容纳指挥机关、训练场及必要的生活设施。

  “遗憾的是,1938年抗联部队战略转移后,这处重要基地未能躲过日伪军的破坏,被敌人捣毁。”张晓丹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他们通过分析遗址残存的痕迹,并结合翔实的史志资料,首次确认此地为一棵松抗联密营遗址。此次“四普”复查,进一步巩固了其历史坐标。

  作为方正地区乃至东北抗联斗争史的重要见证,一棵松抗联密营遗址是研究那段艰苦卓绝抗战历程不可多得的实物载体。它静卧河畔,无声诉说着抗联将士在密林深处坚持斗争、培养骨干、积蓄力量的峥嵘岁月,是这片黑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篇一:  6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常委会扩大会...
两岸231名跆拳道选手在榕竞技 两岸跆拳道精英在竞技环节比拼。记者 郑帅 摄 16日上午,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第二届海峡两岸(福州...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大型油气...
受权发布丨2024年美国侵犯人... 转自:新华社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7日发表《2024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全文如...
争吵半年后,泽连斯基又要去白宫... 中新网8月17日电 综合外媒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将于1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