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礼村,学生们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受访者供图)
初秋时节,行走在革命老区村福清市一都镇普礼村,一条砖红色步道宛如红飘带,蜿蜒在绿树和碧溪间,阳光穿透云层,映照着这片红土地。
普礼村地处闽中革命老区核心地带,是罗汉里闽中游击支队根据地旧址所在地。作为全国第三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普礼村以“红蕴罗汉·星火普礼”为品牌,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探索出一条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成功打造集党性教育、生态旅游、特色农业于一体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样板。
抗战精神 薪火相传
“两条竹子弯又弯,红军开进罗汉山。老刘老黄是英雄,革命斗争苦万般,苦呀苦万般。三条竹子做扁担,千年奴隶把身翻……”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歌小调,讲述的是红军在罗汉里的革命故事。
1935年初,福清中心县委在普礼村罗汉里成功开辟了罗汉里游击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35年5月,福清中心县委与莆田中心县委在福清镜洋镇掌溪村成立中共闽中特委,组建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
游击队先后发动了多次对国民党地方统治势力的军事打击,罗汉里的村民与游击队亲如鱼水,为游击队提供粮食和情报,主动参与关隘的值守,盘查和抓获国民党探子,争当游击队交通员,在游击队处境艰难的时候,冒死上山为亲人送军粮、当向导。
1935年至1937年间,罗汉里游击支队在此开展三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其间,游击队转战闽中各地,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清剿”,为中国革命输送千余名武装骨干。
如今,罗汉里被列为“福建省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福建省级党史教育基地”“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坚定不移”的罗汉里精神从革命年代走来,在一都镇的千家万户中传承弘扬,为一都镇新时代发展注入强劲的红色驱动力。
红色基因 活态传承
普礼村作为闽中革命老区的中心区域,留下一大批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当前,福清市罗汉里闽中游击支队根据地旧址已被认定为未列入革命文物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如何守护红色根脉,激活时代价值,让沉睡的红色记忆焕发新时代光彩?
近年来,普礼村持续挖掘红色资源,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创新开发“七个一”沉浸式党史教育课程,通过重走一段红军路、重温一次誓词、诵读一首红色诗词、参观一次党史展览、合唱一首经典红歌、上一次微党课、观看一场红色电影等方式,让游客在体验中触摸历史温度、感悟革命精神。此外,普礼村还与福州市纪委共建打造“榕树下讲习所”,党员干部轮流登台,在百年榕树下宣讲革命故事、传承红色文化。自开放以来,46个单位1497人次来此打卡,普礼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党史学习教育网红地”。
为了让红色文化更加鲜活、可感,普礼村正在建设“云上讲习所”VR展厅。“我们用专业三维建模软件,构建罗汉里景区场景模型,以蝴蝶为引导线索,串联起罗汉里的自然景观、革命历史与田园风光。”一都镇组织委员林玮斌说,展厅预计今年12月完工,届时游客可通过“蝴蝶视角”穿越回罗汉里,沉浸式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红土生金 景美业兴
走进普礼村,1.2公里长的砖红色步道从景区入口蜿蜒至罗汉里革命纪念馆,沿途红旗招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随风飘荡,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近年来,普礼村持续提升罗汉里教育基地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水平,改造红色遗址主干道,推动“白改黑”和“音乐公路”建设,建成5.99公里四级公路,新建景区铁索桥、拱桥,重铸罗汉里游击根据地纪念碑,双向延长红军步道至山门口及角楼会师遗址,进一步丰富红色旅游体验。同时,普礼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环境,培育起山水缘、米诺时光、水云间、山野听溪等露营地,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打造红色革命老区村。
路通了、景美了,人气自然旺了。每逢节假日,普礼村来往的游客络绎不绝。林玮斌告诉记者,普礼村年接待游客量已突破10万人次,带动8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为村集体收入增收11万元。
眼下,一都镇正以普礼村为中心,将罗汉里、古驿道、东关寨、状元厝、后溪漂流等景点串珠成链,同时带动一都枇杷、脐橙等特色农业发展,构建“红+绿+农”的全域旅游生态,让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记者 傅亦静 通讯员 蔡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