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杨富长雕刻秋果核桃中。
杨富长秋果核桃雕刻作品《简朴》。
杨富长秋果核桃雕刻作品《笑口常开》。
工作室里摆放的核桃雕刻作品。
杨富长秋果核桃雕刻作品《抽烟斗的老先生》与《老夫人》。
泥塑作品。□文/摄 本报记者 石琪
北国的秋天,一枚枚野生秋子核桃从枝头坠落,坚硬的外壳裹着岁月的沉淀,宛如大地攥紧的拳头。在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雕刻秋果核桃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富长的工作室里,这些带着风霜印记的核桃正经历一场蜕变——刻刀游走间,天然纹路与人文巧思相互融合,坚硬的果核上渐渐生长出艺术的骨相,每道刻痕都成了时光的密语。
A
看核下刀 一场与大自然的对话
杨富长拿起一枚核桃,指尖摩挲着凹凸不平的表皮,在他眼中,每枚核桃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造物,雕刻秋果核桃是一场与大自然的对话。
在他工作室的案台上,摆满了不同阶段的作品:有的刚勾勒出轮廓,野生核桃的纹路清晰可见;有的已完成大半,浮雕技法让人物惟妙惟肖;还有的已臻完美,镂空处漏下的光影在桌面投下细碎的“光阴”。杨富长的刀法兼容并蓄,浮雕、浅浮雕、镂空雕,每种技法都是与自然对话的“方言”。
秋果核桃雕刻首选黑龙江野生核桃,俗称秋子核桃。这种核桃质地坚硬如石,纹理厚度参差悬殊,厚处可达几毫米,薄处却不足一毫米。选材时必须反复摩挲按压,确保每一寸质地都足够坚硬,方能承载后续的精雕细琢。选好材后,便要顺着核桃的天然纹路构思创意、设计雕刻方案,而在雕刻过程中,更需根据纹理的细微变化不断调整主题与手法——这份对材料特性的灵活应变,正是秋果核雕的独特灵魂。
“遵循每一枚核桃的自然纹理是创作核心。”以《抽烟斗的老先生》为例,他发现这枚核桃表面天然坑洼中正好有一个“窝”,契合人体面部肌肉结构,便顺着纹理雕刻,把“窝”变成了用力吸着烟袋的口,顺势刻画出一个叼烟斗的现代人物形象,还配套设计了佩戴珍珠项链、卷发造型的“老夫人”,形成风格统一的成对作品。
杨富长说,雕刻秋果核桃要让刀法跟着纹路走,让故事顺着自然生长,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
B
胸有丘壑 刀下才有乾坤
杨富长的刻刀上,传承着三代人的温度。雕刻秋果核桃技艺源于祖父杨绪源、父亲杨伟杰的代际传承,成长于这样的家族环境,他从小就接受技艺熏陶。祖辈的技艺传统为他奠定了根基。从父亲擅长的花鸟鱼虫,到自己擅长的人物题材,传承谱系清晰可见。
核雕人物创作有其严谨流程:通常从头部开始下刀,确定眉眼神态后,再依循核桃纹理设计身体形态、姿势与手中道具。当刻至薄处,需凭数十年经验及时察觉材质的脆弱,随即调整人物的举止神态,于细微处化解断裂风险。此外,最考验功力的,莫过于雕刻中突遇纹理断裂、薄处崩坏时的修改调整。这样的临场应变,正是核雕工艺的难点,而支撑这份从容的,是他对平头刀、侧刀、尖刀等十余种刀具的娴熟运用,以及各种雕刻技法的融会贯通,更是祖辈的技艺传承。
核雕虽小,可容天地,心里得有丘壑,刀下才有乾坤。
杨富长的作品里,藏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生活的温度。钟馗系列是代表作,“镇宅辟邪”“招财纳福”的寓意里,藏着民间对平安的期许;他还将老子的哲学,化作核雕上流转的线条,让抽象思想有了具象模样。除此之外,其创作的《笑口常开》《掩耳盗铃》《愚公移山》等作品均取材于中华传统文化。
现代生活场景同样是他的灵感源泉。《简朴》里,老母亲缝衣服的一针一线里藏着岁月温柔;《抽烟斗的老先生》嘴角的弧度,透着现代人生活的惬意。这些作品既有传统技艺的精雕细琢,又有对当下生活的敏锐捕捉,恰如他“土生土长的老道外人”身份——扎根哈尔滨老道外的烟火气,将地域文化符号镌刻进秋果核桃里。
C
薪火相传 让核雕续写传奇
自2011年起,杨富长在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文化旅游街区开了“老街泥匠”工作室,这里的“泥”是紫砂泥,他的另一个爱好。在制作核桃雕刻的之余,他把所学造型艺术以紫砂泥为原料制作一些雕塑摆件以及传统人物、茶艺器具及茶宠等物件,来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传播。
他常说“核雕是减法艺术,紫砂是加法艺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艺,在他手中相互融合。他经常一边展示技艺,一边讲解“老道外”历史,让游客从核雕里读懂哈尔滨的人文故事。他常说:“核雕不只是摆件,更是地域文化的缩影。”
如今,杨富长的工作室既是非遗传承基地,也是游客喜欢的文化空间。
这些年,他参加省、市非遗文化节,还带着作品走进亚冬会,让国际访客从方寸核雕里看见东方美学。他也受省市文联的委托进社区、进校园,教孩子们在核桃上刻下简单图案,不仅为了让这门技艺延续,更是让非遗文化在人群里流转,让匠心在一次次活动中传递。
秋意泛起,工作室的核桃堆又高了几分。杨富长拿起刻刀,在核桃上落下新的一刀,雕刻声里,仿佛能听见时光生长的声音。这枚核桃将变成什么模样?或许是钟馗的威严,或许是又一对老夫妻的温情,又或许是藏着新故事的未知形态。但可以肯定的是,刀刻之下,坚硬果核终将绽放温润的光,续写着秋果核桃雕刻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