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琼 通讯员 周廷瑜
8月14日清晨,在五师八十一团八连职工申杰的葡萄园里,紫黑透亮的夏黑葡萄挂满枝头,像一串串“黑珍珠”。“我家的葡萄早早就被东北客商‘包园’了,这两天陆续成熟后,头批新鲜葡萄已发往长春,晚熟的再过几天也能采摘,今年一亩葡萄少说能挣近2万元。”申杰感慨道,“谁能想到,戈壁滩上能长出这么挣钱的宝贝!”
1998年,申杰刚来到八十一团时,就领教了脚下这片土地的火爆“脾气”:风一吹,黄沙扑面而来;浇过水不久,地面就泛出白碱,太阳一晒便凝结成盐霜。那时,不管是种甜菜还是种棉花,收成总上不去,大伙儿对着盐碱地直叹气。
2011年,八十一团将夏黑葡萄确立为优先发展的特色产业,积极引导职工群众转变思路,从种植传统作物向种植特色作物转型。
万事开头难。“葡萄要3年才能挂果,这期间种砸了、卖不动,全家喝西北风?”在一些职工群众的质疑声中,团场干部带着技术人员挨家挨户讲政策、算细账,终于做通了不少人的思想工作。一开春,铁犁破开11124亩土地的硬壳,一道道深沟里,葡萄苗迎着风扎下了根。
葡萄苗种到地里后,头一个月蔫头耷脑的,这让申杰天天蹲在地里盯着卷边的叶子看,“就怕一觉醒来全枯了。”没想到,葡萄苗经受住了戈壁滩昼夜大温差的考验——白天沙地被晒得滚烫,夜里寒意袭人,葡萄苗却抽枝展叶,越长越精神。
看着葡萄苗长势一天天好起来,申杰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便琢磨着怎样把学到的葡萄种植管理技术吃透用好。他手捧厚厚的葡萄种植手册,在地头边观察边对照,追着技术员问疏花、修枝的门道,从“门外汉”逐步变成了“土专家”。
2013年,葡萄挂果上市,申杰家的葡萄地亩均收入3000元。这个好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连队,曾经心存疑虑的职工群众纷纷上门讨教、改种葡萄,戈壁滩上的“葡萄热”悄然兴起。
土里要刨“金”,就得种出精品。2018年,八十一团6个连队党支部牵头,成立双河市天益诚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统一品种、技术、防治、指导、销售”的标准化种植模式,从源头把控葡萄品质。近年,该合作社还建起葡萄全生育期监测系统,对园区温湿度、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等环境数据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科学精准的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控等定制化管理方案,为葡萄生长全程“把脉”。
“以前,散户推着三轮车跑集市售卖,规模小、价格低;现在,合作社对接商超和出口订单,价格翻番、销路还稳定。”申杰说。更让职工们安心的是,合作社成功申请到出境水果果园注册证书,注册了“葡疆果园”商标,搭建起线上结算平台,货款可以直接到账,省心又踏实。
为破解葡萄保鲜期短的难题,八十一团引导职工建起18座冷藏保鲜库,让鲜果在最佳状态里等待市场良机。与此同时,葡萄酒、葡萄干、NFC果汁等葡萄加工生产线接连在团场落地,不同品种和品质的葡萄都能找到“好归宿”。随着产业链越拉越长,产业雪球也越滚越大。2024年,八十一团夏黑葡萄总产量达3.3万吨,产值突破2.3亿元,种植户平均收入达14.2万元。
葡萄与旅游的“碰撞”,更让戈壁滩焕发出新活力。每年8月,万亩葡萄园变身网红打卡地,吸引数万名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游客既能亲手采摘品尝夏黑葡萄,又能观看参与民俗表演等活动,团场的“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我们正在申报‘双河葡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将在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上持续发力,让职工在致富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八十一团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何立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