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宁在《求是》杂志发表了题为《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文章。
刘宁在文章中指出,当前,河南发展到了崛起倍增的关键阶段,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仍面临人均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还需加大力度,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面临多重难题,在中部乃至全国经济版图中提升地位和发挥作用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全文如下:
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要求河南“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强调要“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是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对河南工作擘画的宏伟蓝图、指明的努力方向,既是思想引领又是行动指南,为河南干在当下、谋划未来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说,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回答“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方向之问,为经济社会发展确立鲜明价值导向;高效能治理是内在要求,回应“如何保障、怎样护航”的路径之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良社会环境。高质量发展是发展更高水平的生产力,高效能治理是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更高水平的生产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内在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们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重要经验。新时代新征程上,经济快速发展要靠高质量发展来实现,社会长期稳定要靠高效能治理作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展与治理的内在统一,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同变革、动态适配,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事关河南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激励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团结拼搏,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总书记为河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一、以高质量发展筑牢物质技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求河南作为经济大省,要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当前,河南发展到了崛起倍增的关键阶段,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仍面临人均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还需加大力度,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面临多重难题,在中部乃至全国经济版图中提升地位和发挥作用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一域之发展稳定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河南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41个工业行业大类实现全覆盖,拥有207个中类中的197个。但是,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新旧产业衔接不到位、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产业生态不优,链群共生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从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来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重点产业链群培育为抓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支持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河南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旅资源,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旅强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当前河南情况看,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有待加强,文旅资源优势向文旅发展优势的转化不足,旅游产品存在结构性短缺,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创意开发能力较弱,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重要要求还有不小差距。走好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繁荣兴盛之路,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传统和现代、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进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打造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走廊。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打造殷墟甲骨文世界级文化地标,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科学有序开发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推出古都游、文明探源游、红色游等精品线路,加快建设文旅强省、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近年来,河南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打造文旅新业态与消费新场景。图为2025年6月18日,游客游览龙门石窟,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河南省委宣传部供图 张光辉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加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都是河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关键点。对河南来说,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省,既是发展要求更是政治责任。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做优“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河南是全国唯一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有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等重要山脉,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必须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协同做好淮河流域、海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二、以高效能治理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事关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河南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都比较大,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必须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准指出河南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肩负的重大责任。总书记把高效能治理提升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并从全面落实党的领导,更好凝聚服务群众,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高度重视法治和诚信建设,盯牢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等5个方面指明了社会治理的实践要领,构成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统一整体,为河南乃至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全面落实党的领导,阐明了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更好凝聚服务群众,阐明了加强社会治理的根本立场;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阐明了加强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高度重视法治和诚信建设,阐明了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盯牢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阐明了加强社会治理的底线任务。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以河南一域治理新成效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探索有益经验和路径。
今年以来,河南不断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突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推动“党建+网格+大数据”等治理模式探索,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取得明显成效。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作为人口大省,河南不仅人口基数庞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安全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特殊的省情实际,再加上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使得河南的社会治理工作必然要面对更多的矛盾和问题。同时,我们在社会治理工作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比如对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规律把握不够,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够,先进技术赋能社会治理有待加强,等等。这些都警示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最大限度防范化解风险,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不断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水平,坚决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基层治理队伍、基层治理机制、基层治理网格、基层治理平台建设,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深化运用“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提升网格的监测预警、快速处置、有效应对能力。协同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通过持续努力,着力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便利高效的营商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以优良的“五个环境”为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支持和保障。
河南户籍人口超过1亿、2024年末常住人口9785万,任何一项民生问题乘以这个人口基数,都是大事情。当前,河南医疗、养老、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程度不高,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还不充分,社会保障水平还不够高。我们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一老一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服务群众中凝聚群众、引导群众。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畅通和拓展汇集社情民意的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扩大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法治和诚信、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是衡量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河南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诚信缺失等行为不同程度存在,面临的风险隐患较多。必须把全面依法治省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以作风建设厚植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八项规定是党中央徙木立信之举,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标志性措施。以新风正气保障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要求,也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和治理效能的具体路径。当前,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总体上昂扬向上,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但一些党员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不善为、乱作为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我们要持续强化作风建设,深刻汲取信阳市罗山县一些干部违规吃喝案件教训,全面纠治“四风”,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良好的作风是干事创业的基石,是干部队伍战斗力的重要体现。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筑牢作风建设的思想根基。严格落实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侵害群众利益、不担当不作为等4个方面的“十严禁”,精准查处隐形变异问题,健全完善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优化监督方式,形成对顶风违纪的有力震慑。做深做实党的优良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出实绩。创新抓手载体,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推动党员干部做到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
正确的政绩观,是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必须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引导党员干部辩证把握“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把功夫下在求实效上,努力创造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群众认可的业绩。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精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既为干部日常工作划“红线”,又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最大限度保护和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人干事,重在导向。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是引领干部干事创业的旗帜,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做深做实政治素质考察,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注重选拔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等方面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尊重干部成长规律,科学配置干部资源,使其在工作中各展所长,充分发挥出能力和作用。注重考察干部廉洁自律情况,选用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