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白雪
工业供热的碳减排压力现实而紧迫。工业领域能源消费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65%,而排放量占到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其中化石燃料直接燃烧供热占比极高。这种“高碳依赖”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显著差异:北方地区依托集中供热管网,面临散煤替代与管网升级的双重任务;南方工业园区拥有丰富的工业余热,却受限于回收技术与跨行业协同不足;资源型省份长期依赖煤炭的产业结构使其转型更需兼顾经济可行性与技术适配性。因此,工业供热低碳化必须结合区域用热密度、余热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特点。
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了转型路径要扎根本土。丹麦通过整合太阳能、地热能构建区域供热网络,其源于北欧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储备;瑞典将热泵技术普及率提升至70%,依托的是其寒冷气候下建筑供暖的稳定需求与电网的清洁化基础。扎根本土的转型路径在国内同样适用:北方地区引入钢铁厂余热的实践已验证其可行性;南方工业园区利用沿海核电厂的低温余热满足化工、食品等行业的中温需求;资源型省份高耗能企业通过焦化煤气制氢、钢铁余热供暖,将本地工业固废转化为低碳资源。
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效益的平衡,需建立差异化推进节奏。热泵技术在中低温领域已展现经济性,较传统电加热方式节能率超50%,但高温热泵仍需突破150度以上的技术瓶颈;氢能在工业高温领域潜力巨大,但受限于成本问题使其更适合作为长期技术储备。
阶段性特征要求转型不能“一刀切”:近期可在城镇民用热水领域推广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等技术,在工业园区优先布局余热回收系统;中远期再通过绿电升级、储热技术配套,逐步拓展高温热泵、氢能的应用场景。
同时,转型节奏要尊重企业现实。大型国企、龙头企业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应鼓励其率先垂范,承担高风险、高投入的前沿技术试点任务。中小企业则需更多扶持,通过财税优惠、绿色金融工具、技术帮扶等手段,切实降低其转型门槛与成本。
工业供热低碳化没有“万能公式”,只有立足地域资源禀赋、贴合行业用热特点、适配技术成熟度的“因地制宜”之路,才能实现转型效率与经济可行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