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莲花池边,古亭翼然。一张桌、一杯茶,群众与法律服务志愿者围坐在一起,在品味茶香中谈法、学法、用法,几杯清茶解忧愁,法律服务化困惑。每到周日,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公园的“普法茶亭”里都是一派法润民心的惬意场景。 “以后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普法茶亭’的服务了。想找调解、法援等公共法律服务,打开手机小程序都能找到,还可预约服务,线上咨询。”在丰台区司法局近日举行的“普法茶亭”进社区(村)全域启动暨“e图通法治”发布活动现场,居民张慧琴在工作人员引导下点开新上线的“e图通法治”小程序图标,地图上清晰地显示出周围一公里内的调解组织、援助中心等机构位置。 作为北京市法治文化基地建设示范点,丰台区“普法茶亭”自2001年9月设立以来,已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上万次,此次升级将增设320余个“普法茶亭先丰站”,将法律服务送至群众家门口;同步上线的“e图通法治”小程序,让居民可在线预约咨询、调解等法律服务,实现法律服务“线上+线下”双延伸。 “普法茶亭”以“线下定期服务、线上实时咨询”为特色,今年3月丰台区启动“普法茶亭先丰站”进社区的试点工作,小井社区位列其中。 “周老师,我家闺女结婚前买的房,婚后加了女婿的名字,这万一将来有事,房子算谁的?”张大妈问。 “对于这个问题,民法典和相关司法解释都有规定,法院也有相关判决。”在小井社区的“普法茶亭先丰站”里,已退休的司法行政工作者老周听到群众的咨询后,用此前小区里发生的真实案例举例,不一会儿工夫就把婚前财产认定给张大妈和旁听的群众讲得明明白白。 除了社区居民,辖区商户也对新设立的“普法茶亭先丰站”这一法律服务驿站褒赞有加。超市老板李先宏向《法治日报》记者讲述:“前阵子有人举报我卖过期食品,其实是包装磨损导致生产日期模糊,‘普法茶亭先丰站’的律师当天就陪我去市场监管局说明情况,还指导我优化了进货台账的记录模式,现在心里踏实多了。” 记者了解到,除了普法和行政复议指导工作,调解也是“普法茶亭先丰站”的重要职能之一,在试点工作中广受好评。今年5月,卢沟桥街道的王大姐因为邻居在楼道堆杂物与其闹得不可开交,“普法茶亭先丰站”的调解员先后上门三次,带着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现场核对楼道规划图的同时,邀请社区老党员一起评理,终于解开了居民心里的疙瘩,不仅清理了杂物,大家伙还一起给楼道进行了大扫除。“不是硬邦邦讲法条,而是结合法理情帮着大家找台阶,这调解有水平。”王大姐说。 自今年3月试运行以来,“普法茶亭先丰站”已为辖区居民调解各类纠纷320余起,累计服务群众超5000人次。随着近日“普法茶亭”进社区(村)全域启动和“e图通法治”小程序的发布,320余个站点像繁星般散落在全区各个社区(村),把茶亭的服务从公园延伸到了居民楼下,正式迈入“家门口+指尖上”双轨覆盖的新征程。 这些站点延续了茶亭的“茶桌文化”——没有严肃的柜台,律师和居民围坐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就解决了法律问题。“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讲法,用群众信得过的方式办事”,正是“普法茶亭先丰站”不变的传统。现如今,由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退休法官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已开始为群众提供普法、咨询、调解、行政复议指导等一系列服务。 作为法治电子地图3.0版的“e图通法治”小程序,在全面收录“普法茶亭先丰站”服务点位信息的同时,推出一系列法律服务,居民线上提交具体普法需求后,平台将精准匹配服务资源,对于行动不便的居民,还会专门安排人员上门服务。 丰台区司法局局长高建忠表示,“普法茶亭先丰站”全域启动与“e图通法治”的上线,是司法服务向“有温度、接地气”迈进的重要一步,未来将持续完善“订单式”服务机制,让法治的温度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