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近日,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中的驴蹄草盛开花朵,湿地仿佛披上了黄绿相间、色彩明艳的绸缎。图为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风光。新华社
本报记者 | 袁小峰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日益向往,如何答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道时代必答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省在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中积极担当作为,厚植绿色底色,森林面积达到215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2.38亿立方米,建成1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5年位列国家优秀序列、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4.2%。
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成色十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率先建立全国省级林业碳汇交易体系,搭建全国首个省级林业碳汇项目管理平台,提前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速构建“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超1亿亩、保持全国第一。
“生态总长”统管
生态优势凸显
盛夏时节,在双鸭山市饶河县大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百鸟翔集,常见一对对东方白鹳“夫妇”带着羽翼渐丰的幼鸟在芦苇荡中悠闲自在地觅食,此景绘就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东方白鹳为何选择在这里“安家”?“得益于近年来双鸭山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实施‘生态总长制’管理模式,通过退耕还湿、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持续改善。”饶河县生态总长制调度指挥中心主任王明宇一语中的。
“国家森林城市”双鸭山,在黑龙江省率先推出“生态总长制”改革,整合林长制、河湖长制、田长制和生态保护等制度资源,实行分区划片管理,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问题共商、共治、共建、共享,走出了一条具有双鸭山特色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路径,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双鸭山方案”。具体来看:
——“一套班底”,实现组织集约高效,变“分散履职”为“集中统管”。
职责“打捆”做加法。针对原有“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关联性强但统筹不足的问题,打破部门壁垒,双鸭山市将相关职能优化整合为“一套班子”,设立市、县、乡、村四级“生态总长制”办公室,实行“一长统筹(生态总长)、三长衔接(林、河湖、田长)、多长合一、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变多部门“单打独斗”为“一家统管”,构建起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组织体系。
区域“分化”做减法。为解决同一领导因兼任不同区域的“某长”导致履职效率低下的问题,双鸭山市坚持以村为基础单元,综合地理布局因素重新科学划分片区网格。在同一区域内,市、县、乡、村四级负责人统一担任“生态总长”,负责分管区域的巡林、巡河、巡田、巡生态等综合管护职责,实现“一员多责”,建立了责任清晰、协调有序、监管有力的管理机制,大幅节约了行政成本。
体系“穿联”做乘法。针对各类会议繁多、部署分散的问题,双鸭山市制定出台《双鸭山市生态总长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及《双鸭山市生态总长实施细则(试行)》,将原需多次召开的林长、河湖长、田长、生态保护等专项会议整合为不定期的生态总长工作会议,一次性研究部署落实各项任务,建立了多元统一、相辅相成、无缝衔接的制度体系,有效提升了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一套机制”促进协同化学反应,变“物理整合”为“系统融合”,突出组织运行整体性。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农田、生态环境治理和管护。双鸭山市整合农、林、水、湿地、生态等部门职责,形成统一指挥机制。建立工作会商制度,通过定期联席会议,推动共创共建,组织调配资源,构建起“市级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生态管护新格局。
突出治理管护系统性。双鸭山市打通地上地下、岸上水里、城乡之间的治理环节,加强综合治理与监管。以“林密、景美、河畅、水清、田净、粮丰、天朗、气爽”为目标,协同推进“护绿、治水、保田”。
突出部门联动协同性。双鸭山市建立步调一致、同频共振的工作机制。双鸭山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等关键部门在规划、资金、用地保障等方面联动,坚持“横向协同”与“纵向协作”相结合,有效捆绑各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一套系统”赋能智慧监管升级,变“机械管理”为“功能优化”。
向“点”上聚焦建平台。例如,双鸭山市以饶河县为试点,投入700万元建设“互联网+生态总长制”数字化综合指挥调度平台。该平台整合河、林、田数据,新增23套监测点,覆盖率提升至50%,构建了多级协同、数据共享的智能监管体系,实现生态环境问题的集中处理和闭环管理。同时,宝清县287名生态总长、副总长及618名网格员,利用自创“生态啄木鸟”程序开展全域动态巡查,累计巡查28000余次,发现并整改隐患179件,整改率100%,有效筑牢了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向“线”上延伸建流程。双鸭山市全面建立“一巡多查”工作机制。将原有各类“长”从2177人压减至797人,原有巡河、巡林、巡田叠加事项精简整合17项。建立“巡查、上报、交办、整改、销号”五步闭环工作流程。同步建立市、县、乡三级“警长”作战机制和“生态总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提升执法效能。
向“面”上拓展建体系。双鸭山市整合巡河员、护林员、巡田员等职能,全面负责辖区山水林田湖草湿日常巡查和综合监管,实现“一员专管、一巡多查、一体推进”的“多长”联动新模式,推动生态治理管护提标扩面、提质增效。
实行“生态总长制”破解了生态治理保护机构设置重复、组织体系各自封闭运行的体制障碍,克服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组织运行弊端,彻底实现了资源整合,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管护实现全覆盖,走出一条极富特色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路径。记者在双鸭山市四方台区了解到,该区原本河湖长、田长、林长共82人,实行“生态总长制”后,经过整合现有生态总长36人,精简率达56%。
绿洲覆盖“碱疤癞”
“三北”答卷写大地
大庆市是“三北”工程的受益地区之一。其地处我国北方松嫩平原腹心地带,全市有草原566.5万亩,犹如一条绿色绸带横亘在松辽大地,这片占黑龙江省草原面积近4成的生态屏障,因“西北风口”常年被风沙侵蚀,加之建市以来油田开发建设、草原放牧等过度开发利用,形成了星罗棋布的“碱疤癞”。
日前,记者在大庆市大同区中重度盐碱化草原治理示范项目现场看到,已经没过膝盖的羊草随风摇摆,放眼望去绿浪滚滚。“专家对这片盐碱地进行改良后,生产力翻了两倍,植被覆盖度由改良前的不到40%,现在达到75%以上。目前,公司正在对这片改良草地进行管护,确保在未来实现更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大同区绿韵牧草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艳君说。
继2023年大同区开展重度盐碱化草原治理试验成功后,2024年大同区被确立为中重度盐碱化草原治理示范项目区,进一步开展深度实地调查论证。“如今,专家团队已在大庆探索出一条针对松嫩重度化盐碱地草地的‘一优三改’技术模式,目前来看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大庆市林草局工作人员说。
而自大同区开展重度盐碱化草原治理试验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今年大庆市各地进一步扩大了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的规模——2025年,全市草原生态修复方面共有两个项目,“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修复为国家项目,总投资近3695.63万元,修复草原6.42万亩,位于肇源县、杜尔伯特县、大同区;省级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310万元,修复面积约2.01万亩,位于龙凤区、让胡路区、大庆经开区。“其中,有1.6万亩是‘一优三改’重度盐碱地草原综合治理。”大庆市林草局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今年大庆市将持续在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利用上谋改革、出实招、促发展,稳步恢复草原植被覆盖度和生态功能,聚力改善草原生态系统质量,促进草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环境改善有力度
生态屏障更牢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优先发展是黑龙江的底色和底气,在伊春“捧出绿色就醉人”,大兴安岭“醉美兴安天然大氧吧”,大庆“天然百湖之城、绿色油化之都、北国温泉之乡”……
在打好蓝天保卫战方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四治法”,即城市问题周边治、整体问题局部治、末端问题源头治、常规问题专项治;在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方面,重点突出“五水统筹”,聚焦“干流水”、狠抓“劣质水”、治理“身边水”、守护“水源水”、管好“工业水”;在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方面,重点强化“三治原则”,扎实推进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在实践中探索形成“1234保净土”工作方法,即一抓预防,二严监管,三强网络,四落责任。
截至目前,黑龙江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410.46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修复退化湿地15万亩;修复治理草原面积8.6万公顷,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的129%;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矿山78家;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6338公顷,累计修复9833公顷,修复面积位列东北三省一区第一;持续释放绿色品牌价值,确定黑龙江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27个品类名录;高质量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17种模式被国家林草局列入典型模式,在全国推广;首批试点开发“龙江绿碳”项目5个,林业碳汇减排量10.6万吨……
生态建设,久久为功。“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好了”“环境美了”……生活在黑龙江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均有切身感受,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期待逐渐变为现实。
上一篇:利好突袭!深夜,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