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我的名字叫扎西旺姆,出生在被阳光偏爱的“日光城”拉萨。
2019年,怀揣着对青藏铁路事业的向往,我加入中铁十二局集团铁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从此踏上了与钢轨为伴的征程。初到公司,拉萨的阳光正烈,办公楼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标语在光晕里泛着光。
报到那天,两位前辈带我去办公室、厨房等地熟悉环境,办公楼走廊墙上贴满了地图和照片。泛黄的老照片里,前辈们在雪山下扛着钢轨,脸上满是风霜的印记。新照片里,现代化的养护机械在铁轨上作业,远处的经幡在风里飘扬。最醒目的是一幅巨大的青藏铁路线路图,红色标记密密麻麻,旁边写着“每公里都有我们的脚印”。
2021年4月,我被单位推荐去学习探伤。第一次拿到探伤一级培训教材时,看着满页的声波原理、伤损图谱,那些曲线、波形像藏文古籍里的密码,明明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像看天书。我认真参加培训,最终拿到了探伤一级资格证。
学习结束后,在公司领导的推荐下,我加入了格拉探伤一工区,真正成为了一名探伤工。第一次跟着工区的同事们去现场,是去海拔4000多米的羊八井站,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到了站点,只见铁轨在荒原上延伸向天际。随着天窗时间的到来,同事们开始进行探伤作业,她们认真地推行仪器,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波形显示来判断钢轨内部有无伤损,在一次次的跟练实践里,我看着同事们的严谨操作、对于细节的专注、遇到异常波形双机复核认真探讨的样子,让我更加坚定了学好探伤的决心。
第一次执机操作仪器时,发现远没我想象中那么轻松容易,推着仪器前进,我的手心里全是细细密密的汗,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里的波形,不到半小时就累得满身大汗。后来,在日复一日的练习里,我逐渐可以熟练操控探伤仪。
在一次探伤作业中,我凭借着对当地环境的熟悉,敏锐地察觉到一处已经探伤过但仍然可能存在隐患的地段,尽管当时离该地点相距较远,但我依然坚持再仔细探测一遍,最终成功发现并标记了一处钢轨损伤,及时排除了潜在危险。在平时的工作中,搬抬仪器时我总是冲在最前,从不喊苦喊累,因为我深知,我们守护的是青藏铁路。
4年的探伤工作,我积累了12本工作笔记,这些笔记里,详细记录着检测数据、设备调试参数,以及环境状况对检测的影响等,每一组数据都成为我在这条天路上与困难顽强抗争、用专业守护铁路安全的有力见证。一次深夜检测结束时,一列客车从身边呼啸而过,车窗里闪烁着温暖的灯光,那一刻,让我觉得,我们推着探伤仪在钢轨上移动的每一秒,都是在为别人的平安铺路。
现在的我,早已习惯了和同事们带着仪器在铁轨间穿梭,听着声波的“滴滴”声,就像听见转经筒在转动。风里的沙、脸上的晒斑、手上的茧,都是高原给我们的勋章。每当列车安全驶过,我总会停下脚步,望着它消失在雪山尽头,心里默念:愿每一趟旅程,都像拉萨的阳光一样,安稳明亮。
这就是我的成长,从一个怯生生的职场新人,变成能给铁轨“把脉”的探伤工。在这片我深爱的土地上,把青涩磨成坚韧,让责任长出羽翼。原来,守护家乡的方式,可以这样踏实而滚烫。
□扎西旺姆/口述
赵桂军 余阳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