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这两天,一名河南57岁妇产科医生之死引发广泛关注。根据河南省周口市卫健委8月5日通报,就医生邵某某坠楼身亡事件,市卫健委和相关部门已成立调查组。邵医生的丈夫表示,他的妻子因三起医疗纠纷,此前承受了长达7个月的网暴。
真相到底如何,有待相关部门调查。但这名妇产科医生之死至少留给我们两点提示:
第一,网络暴力并非虚拟的“言语冲突”,而可能对个体造成真实、持久的心理伤害。部分网民习惯于尚未了解事实全貌就进行“审判”,特别是医疗等专业领域,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网友容易作情绪化解读,理性对话空间被挤压。
第二,社交平台对侮辱性、诽谤性内容的审核和处置仍存在滞后性、维权成本高等问题,使得受害者难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分析和邵医生相关的三起医疗纠纷,产妇家属有的走了法律途径但对处理结果不满意,有的连医学鉴定也没有做,直接跑到网络世界“开炮”。
这起悲剧事件也再一次提醒公众:一方面,我们固然需要建立畅通的医疗纠纷渠道;另一方面,如果依然有人摆着正常渠道不走、心怀纯粹恶意,那么应该有相应的防御甚至反制举措。毕竟,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不应成为肆意伤害的庇护所,社会需要为压力群体构建更坚实的保护网。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超60%的医生曾遭遇不同程度的医闹,包括言语侮辱、威胁、肢体冲突。试问,还有多少医生在默默承受医闹网暴?!还有数据显示,仅约20%的医生会通过法律途径应对网暴,多数人因“取证难、耗时长”选择沉默。
所以,治理医闹网暴,应当升级医护安全的“免疫系统”。比如,是否可对现有的“医闹入刑”条款加大落实力度,推动网络暴力溯源追责。比如,平台如何完善实名制与内容审核机制,对网暴及时识别、干预。比如,公安机关如何建立涉医舆情快速响应机制,等等。
在谈到邵医生的这起悲剧事件时,有网友评论,这是“键盘杀医”。真的仅此而已吗?可能也有人会认为“事不关己”,此言差矣。
试想一下,当医生因频繁的医闹、网暴和高风险压力,不得不将“避免纠纷”置于“医疗创新”甚至“患者利益”之前时,会不会自然形成“多检查、多留证、少冒险”的防御性医疗模式。
试想一下,如果医生们纷纷从“拼命抢救”变成了“自保为先”,这种防御性医疗的直接后果,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医疗效率下降、患者负担加重,最终损害的是所有人的健康权益。
因此,面对这起悲剧事件,公众实则具有“双重身份”:每个人既是潜在的“患者”,也是医疗环境的“塑造者”。当我们以患者身份抱怨“医生冷漠”“过度检查”时,可能也应想一想,这其中是否也有医生对医闹担忧惧怕的应激因素在;如果我们围观网暴而袖手不语甚至跟风刷屏,是否无形中也助长了一种戾气,“无意识的恶”可能演变为“集体的痛”?
医生是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信任医生,是治愈疾病的第一味良药。治理医闹网暴,净化网络环境,让所有医务人员都能够安全安心执业,营造互信的医患关系,人人有责。
原标题:《文汇时评 | 医闹转为网暴,医护安全系统也应升级》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任思蕴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