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8月6日,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巴运物流园区内,仓储配送、汽修汽配等业态繁忙。43岁的李虎平在园区经营着一家汽车钣金喷漆覆盖件门店,凭着精湛的维修技术和诚信经营,年收入超百万元。“得益于‘巴运能手’品牌的带动,园区统一管理、免费技术培训,才有今天的好收入。”李虎平说。
“巴运能手”是临河区劳务品牌之一,通过专业培训与精准对接,累计助力7200余人稳定就业,年均劳务收入7万元。
“巴运能手”客运专列。(资料图)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积极培育地域特色鲜明、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劳务品牌,出台《巴彦淖尔市劳务品牌认定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标准与方向。各旗县区因地制宜,培育出一批特色劳务品牌。
“河套酿造工”酿酒现场。(资料图)在河套酒业集团酿酒车间,酿酒部生产主管杨志杰从学徒成长为高级技师、主管,职业发展得益于“河套酿造工”劳务品牌。目前,杭锦后旗“河套酿造工”依托河套酒业集团,带动45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6万元。
“鸿雁技忆师”品牌代言人正在制作铜银器。
乌拉特中旗的“鸿雁技忆师”劳务品牌,依托乌拉特文化产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非遗技艺传承为根基,构建“文化赋能+产业带动+就业增收”模式。基地占地1500平方米,涵盖商户、工作室及多功能空间,形成“非遗挖掘—研发升级—技能培训—市场转化”全链条。目前保护30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12项),拥有37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戈壁石雕、铜银器锻造等技艺经现代设计赋能,转化为兼具传统韵味与市场价值的产品。
“鸿雁技忆师”铜银器制作培训现场。(资料图)“鸿雁技忆师”以“产业集群+劳务品牌”双轮驱动,直接吸纳800余人就业,形成铜银器制作、皮雕工艺等生产集群,并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间接带动2000余人就业,年产值超5000万元。直接就业者人均年收入2.6万元,较当地农牧民平均收入提升42%。同时,创新“校—企—基地”协同育人模式,累计培训学员800余人,覆盖9大非遗技艺门类,就业率达80%,学员年均劳务收入3万余元。
“鸿雁技忆师”品牌代言人正在了解相关产品。(资料图)2024年年底,鸿雁技忆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特色劳务品牌进京宣传推介交流活动现场。(资料图)今年,巴彦淖尔市立足区域发展和重点产业需求,继续培育优质劳务品牌。通过完善分级认定机制,结合产业结构与资源优势,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发掘培育,建立动态管理资源库;通过优化服务与品牌建设,开发新技能培训项目,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与品牌含金量。
目前,巴彦淖尔市15个特色劳务品牌累计带动2.9万余人就业,创造劳务经济收入22.44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薄金凤
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雅芹
新闻编辑:莎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