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编者按
“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八百里沂蒙创刊,发刊词中这样写道。
战争年代,大众日报将这一磅礴宣言贯彻到底,一篇篇社论和文章,就是打击敌人的一发发炮弹,578位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大众红”,是世界新闻史上少有的史诗级篇章。正如大众日报首任总编辑匡亚明在创刊七周年时所说:“大众日报的历史和山东人民抗战史分不开,它是山东人民英勇抗战的史诗,也是山东人民艰苦抗战的缩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大众报人而言,既是庄严的时代使命,也是对自身光荣历史与办报初心的回望与传承。8月6日起,大众日报推出“纸上硝烟·一张报纸的抗战”系列报道,讲述一张报纸的抗战,也讲述一张报纸记载的抗战,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一根扁担,挑起“咱自己的报纸”
2008年11月,作为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筹备人员,我到大众日报创刊地沂水县夏蔚镇采风。工作结束即将告别时,当地接待的同志张德生突然冒出一句,“俺家有根扁担,挑过大众日报创刊号呢”。就这样,这条烙着大众日报硝烟足迹的扁担,来到了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
张德生的曾祖父张之佩,是沂水县云头峪村人。1938年底,大众日报筹备处一成立,同志们就一个村一个村地去开展工作,发展党员、播撒火种,把党的主张晓喻群众。兵荒马乱,村民害怕“队伍上”的人,特别是年轻女性,不敢穿新衣裳,脸上故意抹得脏乎乎的,往往是队伍前脚进村,后脚大姑娘小媳妇就躲到山上去了。
大众日报首任总编辑匡亚明带着同志们来到云头峪,他们先是开了一次村民大会,然后分头入户进行宣传发动。村长张之宸思想开明,听说是抗日救国,表示坚决拥护,当场提出把儿子送到印刷厂“参军”。他说到做到,带领妻子王为锡,儿子张道宣,弟弟张之佩,侄子张道利、张道三、张道奎、张道兴、张道发,一家九口加入报社,参加了革命。张道兴1941年在大青山突围中壮烈牺牲。
经慎重考虑,报社选了40多岁的张之佩做交通员,他身体强健,政治上可靠。1938年12月31日夜,那个披着蓑衣、挑着担子,行走在云头峪至王庄风雪路上的人,正是张之佩。
这一夜,他在这条风雪路上走了七八个来回。在王庄编辑部,等编辑编版妥当,张之佩揣着版样,立刻出发赶往八里地外的云头峪。到印刷厂,将版样交给厂长于一川,于一川核对查验后,送到排字间。在四下透风的“车间”里,各道工序有条不紊,拣字、排字、拼版、打样、校对,直到上机。四开印刷机每次只能印两版,套红的创刊号要反复印两次,一四版红色,二三版黑色。每印出300份,张之佩就马上装担送往王庄。
午夜时分,2000份红色版印好,接着换上黑色墨继续印,印刷机咣啷咣啷响个不停。天将破晓,4000份创刊号全部印好,张之佩将最后一担报纸送到编辑部时,蓑衣上的雪被身上的热气融化,一滴滴地淌了下来,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雪水。
迎着1939年的第一缕曙光,编辑部、发行部的同志分头将红色的报纸张贴在王庄的大街小巷,驻在周边的机关、部队、学校都派人来要新出版的大众日报,大家都很高兴,“咱们有了自己的报纸”。
从此,张之佩每隔三天便风尘仆仆地挑担送报,将报纸直送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吃苦受累,屡次历险。在大众日报,还有成百上千位像张之佩这样的交通员。大众日报在沂蒙深山出版,全靠他们背着邮件步行越过万水千山,冲破种种险阻艰难,冒着枪林弹雨,发往全省各地、大江南北甚至革命圣地延安。
1941年后,张之佩兼做保管员。战争年代,器材物资保管工作十分重要,物资储存在村庄周围的山洞里或平地挖的洞里,按用时长短分散包装埋藏,上盖石头或种庄稼伪装,按季节和需要每月取一次送印刷厂。张之佩与同事深夜前往取器材时,曾因伸手不见五指,打火照亮,结果引燃了洞内存放的汽油桶,险些造成人员伤亡。即便如此,他们最先考虑的仍是不要暴露目标,保护好物资。
1942年反“扫荡”,张之佩患了腹泻症,在沂南东辛庄不治身亡,年仅49岁。张德生听奶奶讲过,当年老奶奶张刘氏接到报社辗转送到的消息后,立刻动身前往30多公里外的报社驻地。当时“扫荡”已开始,等小脚的张刘氏赶到时,张之佩已被同志掩埋,可了解具体位置的人随队伍转移了。丈夫的坟墓再也没有找到,张刘氏只拿到了张之佩一直使用的扁担和一件他穿过的衣服。回到云头峪后,张刘氏把丈夫的衣服葬在了家族墓地里,让丈夫魂归故里。而那根扁担,陪伴着张刘氏独自拉扯大了两个孩子,直到后来生活水平提高,它才彻底“退休”。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张之佩为革命烈士。2023年12月,山东省文物鉴定中心认定这条挑过大众日报创刊号的扁担为二级革命文物。
(于岸青,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