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转自:人民政协报
△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应急监测队工作人员在南拒马河走航式ADCP测流。7月23日以来,海河流域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滦河、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相继发生洪水,水文工作者在暴雨洪峰中争分夺秒,与洪水展开“赛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水文监测数据成为决策的关键支撑——从调度蓄滞洪区到转移受灾群众,每一份精准数据都可能减少损失、挽救生命。
“水文是防汛抗旱的‘尖兵’与‘耳目’,也是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保障。”全国政协常委、水利部原副部长陆桂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在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如何筑牢防汛“耳目”、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已成为水利强国建设的核心命题。
争分夺秒:用数据跑赢洪水
7月24日夜,极端暴雨突袭河北保定易县,白洋淀各条入淀河流水位全面上涨,南拒马河告急,防汛形势骤然严峻。此时,是否启用东淀蓄滞洪区的决策,正等待精准水文数据的支撑。
关键时刻,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应急监测队奔赴一线,采用电波流速仪、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无人机航测等技术手段,每半小时加密监测一次水位和流量数据。这些数据实时传输至防汛指挥中心,为蓄滞洪区启用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
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水文监测的目标就是要“跑赢洪水”。
7月25日以来,这支应急监测队坚守岗位,累计行驶近千公里,持续开展水文测报,为洪水演进预报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用专业与担当守护江河安澜。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
在2023年海河“23・7”特大洪水中,水文监测数据曾帮助京津冀地区精准转移数十万群众,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亿元。
今年入汛以来,多地暴雨洪水多发,基于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构建的“三道防线”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有力有效应对了台风“蝴蝶”和多轮暴雨洪水过程,特别在都柳江“6·24”“6·28”流域特大洪水防御中滚动监测预报,为人员转移避险提供了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
“水文是解决我国四大水问题的重要基础,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为防汛抗旱减灾、水利规划建设、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众服务提供重要支撑,为保障国家水安全发挥重要作用。”陆桂华指出。
水文,作为研究自然界水时空分布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就像一位无声的观察者,记录着江河湖海的“喜怒哀乐”,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筑基前行:水文现代化建设显成效
在水文监测守护着一方平安的背后,是近年来我国水文预报精度和及时性不断提升,水文现代化建设初显成效。
“‘十四五’期间,水利行业不断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体系,大力推进水文预报模型研发应用,建成多源空间信息融合的洪水预报系统,‘天空地水工’立体监测感知设备研究应用多点突破。”陆桂华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类水文测站已达12.7万处,涵盖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地下水站等,监测项目包括降水量、水位、流量、泥沙、水质、水生态等要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文站网体系。其中,大江大河及其支流水文监测覆盖率达78%,中小河流水文监测覆盖率达54%。
水文测报能力也在持续提升: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应用,降水、水位、墒情基本实现在线监测;卫星遥感、航空摄影、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激光雷达等技术深度融入,“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立体监测体系不断完善。
“水文气象预报耦合持续加强,我们强化‘超前、滚动、精细’预报预警,推进预报调度一体化,建立了以流域为单元的短中长期预报工作模式,基本实现中央、流域、省、市、县5级水情预警发布全覆盖。”陆桂华介绍。
与此同时,水文信息服务不断拓展:全国报汛报旱站点达11万处,防汛水情服务从大江大河延伸至中小河流,抗旱水文服务从单一旱情监测分析升级为多源旱情综合监测分析。通过加强水文信息共享,实时雨水情数据等监测预警信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定期发布水文水资源信息,为政府决策和公众需求提供了全面支撑。
补齐短板:筑牢水文支撑体系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水文事件渐成常态。陆桂华认为,水文监测不仅是防汛抗旱的“耳目”,更是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的“大脑”。当前我国正加快水利强国建设,而水文现代化正是这一进程的关键支撑。
尽管水文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陆桂华仍坦言,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当前水文工作仍存在短板与差距:
在站网监测体系方面,“天空地水工”立体监测感知体系有待强化,水利测雨雷达数量不足,卫星遥感等技术应用深度不够;部分流域站点存在空白或密度不足,重点河湖和地下水监测站网不完善;现有水文站受水工程影响,资料系列一致性面临挑战。
在测报能力方面,多源数据融合和共享不够充分;水文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不足,站网建设资金缺口大,地方配套资金落实难,业务经费短缺影响设施运行和业务开展,勘测职工野外工作津贴政策尚未落实。
在科技创新与人才方面,基础科研薄弱,学科发展缓慢,先进仪器设备研发不足,技术标准需更新修订;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技能培训和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陆桂华提出4点建议:
首先,是加快构建现代化水文站网,评估优化现有站网,加强洪水易发区等重点区域站网建设,加强站网管理,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
其次,要改革创新水文工作机制,推动监测方式改革,全面推进自动化,构建驻测、巡测、应急监测相结合的基层监测体系,研发先进设备投入监测,加大中央财政对设施运维经费的补助支持。
再者,持续提升水文测报能力,推进现代化监测技术和装备配备与应用,强化北斗卫星通信备份,完善巡测基地和应急监测中心布局,配齐应急监测设施设备,加快专业模型研发应用,完善全流域河湖(库)系预报体系建设。
最后,要加强水文学科建设,提高在高等教育学科序列中的地位,加大建设力度,创新培养方式,通过产学研结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行业测报能力。
“水文事业发展对保障国家水安全至关重要。在当前防汛形势下,更需加快解决现存问题,不断推进水文现代化,为水利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陆桂华强调。
记者:王菡娟
文字编辑:王菡娟
新媒体编辑:李婧然(实习)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