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界面新闻)
刚刚在沪闭幕的2025世界智能大会上,150余款人形机器人同台竞技,成为国产具身智能的年度高光时刻。
2025年8月6日,上海市政府官网发布《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共提出24条政策,支持上海具身智能产业围绕场景、产业链打造创新高地.
《方案》对具身智能产业提出了具体目标:到2027年,上海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需要实现具身模型、具身语料等方面核心算法与技术突破不少于20项;建设不少于4个具身智能高质量孵化器,实现百家行业骨干企业集聚、百大创新应用场景落地与百件国际领先产品推广。
记者注意到,此次的政策中,对具身智能的场景做了更为详细的梳理,面向物流装配、工业制造、商业零售、医疗康养、家政服务五大场景吹响应用“集结号”。
《方案》明确,今起三年内将在快递分拣、仓储搬运、汽车与钢铁制造巡检、商超导览、医院护理、居家清洁等百余个细分场景中落地具身智能创新应用,对符合条件的示范项目按核定投资额最高20%、不超过1000万元给予补贴。
同时鼓励企业与枢纽基地、医院、养老机构、公租房运营方等联合揭榜,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作业单元,形成“百大场景、百件国际领先产品”的示范版图。
2025年3月,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至国家战略。
早在2023年,上海就通过《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行动方案》,形成系列政策托举,鼓励企业参与具身智能产业,抢占这一新兴领域的制高点。
仅仅两年,上海不仅拥有智元、傅立叶这样的头部企业,更加重要的是,依托长三角地区的制造链条成为具身智能的重要零部件供应地。
《方案》围绕具身智能产业链,提出“核心零部件—终端产品—平台服务”全链路升级计划,旨在进一步强化上海在产业链条上的优势。
具体来看,《方案》提出依托本地智算芯片、本体机器人与基础大模型企业的集聚优势,加快专用芯片、核心主板、关节模组、智能传感器等高价值零部件的研发和产线在沪落地;另一方面,支持以“公版机”为代表的终端量产,鼓励企业打造“热销单品”,对销售或租赁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企业按合同额最高5%、不超过500万元给予奖励。
在企业生态方面,《方案》提出,市级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将联动企业风险投资、产业生态基金,通过算力、语料作价入股等新型金融工具,为中小创新主体提供早期培育和精准融资通道,并同步建设浦东张江特色集群。
为支撑场景落地和产业链跃升,《方案》同步推出“真金白银”的公共平台与人才政策。
比如,《方案》提出建设算力、数字孪生实训场、中试、投资、租赁五大公共平台:对租用算力规模达标的企业每年最高发放4000万元“算力券”;建设中试平台最高补贴50%、不超过2000万元;对购买语料服务产品的企业每年最高给予500万元“语料券”。在创新生态方面,搭建模型、数据、算法、操作系统全要素开源体系,对开源社区、开源产品最高奖励500万元;对主导标准制修订的企业最高支持100万元;实施具身智能“百校行”计划,引进国际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打造具身智能顶尖人才培养国家试验区。
作为国内领先的具身智能城市,上海并未将产业目标聚焦在区域以内,此次的《方案》中,提出,协同长三角资源,构建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的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高地。
今年5月29日,在2025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暨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上,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浙江、安徽、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创新中心举行人形机器人产业标准互认计划启动仪式,首次建立统一标准规范,为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提供智能化分级依据、训练场建设指南、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指南和核心零部件研发指引。
同时,国地中心、库帕思、智元机器人、傅利叶共同成立具身智能数据联盟,聚焦服务、交通、医疗等领域数据,帮助具身智能在垂类场景快速“发育”。
随着前瞻性、针对性的系列举措出台,上海有望在全球具身智能产业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