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院士游走多所中小学开讲座,可笑更可悲
创始人
2025-08-06 21:08:19
0

竟有人敢伪造中科院院士身份招摇撞骗?近日,澎湃新闻曝光了一名为阮少平的男子,多年来,他打着“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旗号,混迹于教育、医药等领域,致使一些中小学、医院上当受骗。

报道显示,其行骗轨迹清晰且持续:2023年2月,现身广东东莞某小学“参观指导”;2024年2月,高调出席广州一小学的开学典礼;同年9月,受聘为广东惠州某小学的“课程导师”,又“莅临”广东博罗县中医医院“调研指导”……在这些场合,他无一例外以“院士”自居。直到今年7月,其公开活动仍未停歇。

这条新闻,乍一读会让人觉得很可笑。一方面,很多人不禁感慨现在的骗子真是胆大包天,竟敢公然冒充“中科院院士”,“面不红、心不跳”地坐在演讲台上高谈阔论,甚至还煞有其事地给这些机构的发展提出“指导意见”。另一方面,在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那些曾经公开邀请并宣传过阮少平的单位中,但凡稍有常识的工作人员上网查一查,也不至于让一个学术骗子屡屡轻易得逞。真可谓:骗子何其猖狂,机构何其轻率,一边敢骗、一边敢请!

读过新闻之后再细琢磨下,可笑之余还有一丝可悲。在教育、医药等或是关乎未来,或是人命关天的重要民生领域,相关机构把一个骗子奉为“座上宾”,让他“指导”、请他“建议”,还要为他付费,这是妥妥的“花钱听废话”,不但推动不了工作发展,反而会严重拖了后腿。尤其令人忧心的是,那些正处在三观塑造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被迫接受一个假院士的“教诲”,潜在的误导与危害可能会根深蒂固。

荒诞剧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部分学校、医院等机构,痴迷于邀请“专家”“院士”装点门面,将其视为提升自己声誉的捷径;而有关部门也对宣传材料疏于审核、放任自流。这条功利主义驱动的链条,恰恰为阮少平之流提供了行骗的土壤,他们通过不断伪造身份、叠加头衔,为下一次行骗镀金增信,最终使得虚假光环颇有种以假乱真的迹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30日发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参加会议活动须知》,以明确条文划定了院士参与社会活动的边界:明令禁止参加应景性、应酬性活动;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术机构、学术团体、学术期刊组织的会议活动和科普活动外,不得以院士身份参与其他会议活动,更严禁违规取酬。这一系列约束,不仅为院士群体划定了行为边界,也给所有机构提了个醒:学术权威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工具,有价值的活动也无需依赖头衔撑场面。

这两天,阮少平被媒体打假之后,有单位急忙“澄清”:当初他是经人介绍而来,并非专门邀请。同时,不少机构也开始火速删除宣传报道的文章。不管是撇清关系还是删文灭火,现在看来都有些仓促,更像是“亡羊补牢”。眼下紧要的还是要好好想一想:未来,我们该如何筑起一道防火墙,把这些招摇撞骗的假院士拦在门外?又该邀请谁来传递真正科学、有价值的声音?

长远来看,或许有必要建立一套身份核验机制,并将其作为各类活动审批的前置条件,让“上网核对一下”从不自觉的常识,变为刚性的操作规范。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全社会要重拾对真才实学的敬畏,少一些形式主义的“站台”文化,多一些沉潜务实的求真土壤。

对于阮少平本人,也不能轻轻松松就这么算了。我国刑法第279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除了冒充院士,阮少平还存在冒充“抗疫副总指挥”等职务的行为,涉事单位有义务举报阮少平,彻查其真实身份。相关部门也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追缴非法所得,深挖背后的产业链条,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说到底,杜绝“阮少平们”重演闹剧,既要靠法律的刚性约束,也要靠社会认知的理性回归。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名单,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名单列表山东团名单发布共175人丁玉...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名单,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名单列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浙江代表团名单,全国两会浙江代表团名单列表 浙江省(97名)  丁列明...
世运会水上项目怎么比?   2016年9月18日举行的2016动力冲浪板国际赛中国站比赛。2023年11月1日,在广西南宁举...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 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名单,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名单列表上海市(59名)  习近平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