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辽宁沈阳一位老人携带三大瓶“不明液体”上公交,其中两个塑料瓶无标签,仅一瓶贴有“醋精王”标签。司机以“不明液体存在安全隐患”为由拒载。老人称三个塑料瓶里两瓶装的是酱油,一瓶是醋精,曾拧开瓶盖让司机闻,但司机拒绝,停车报警并坚持等待警方到场,僵持约30分钟,期间多名乘客调解。最终警察到场确认液体为调味品,允许老人乘车。
在公共交通领域,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公交车上空间封闭、人流密集,一旦出现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液体,后果不堪设想。在无法确定液体成分的情况下,司机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防止潜在的安全隐患,是对所有乘客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表现,应当得到理解。
然而,事件中长达30分钟的僵持,让我们看到了规则执行中缺乏温度的一面。老年人因认知局限、生活方式等原因,可能对公共交通的安全规定不够熟悉。事件中,老人曾主动拧开瓶盖让司机辨别,多名乘客也出面调解,如果司机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观察液体状态、闻嗅气味等简易方式初步判断,或在乘客见证下进行更灵活的验证,也许能避免半小时的僵持。对老年人多一分耐心解释,多一些可行的沟通方式,既能守住安全底线,也能让规则在执行中更易被理解和接受。
面对类似情况,技术手段的补充,不仅能为规则的硬度提供支撑,也能为执行的温度增添人文关怀。比如在公交站点或车厢内配备手持式危险液体检测仪,既能快速鉴别液体是否为危险品,又能消除人工判断的主观偏差,减轻司机的判断压力,也让乘客更加安心。真正做到让规则有硬度,让执行有温度,公共交通才能成为安全可靠又温暖人心的出行载体。
编辑: 宫明华
责编: 王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