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8月6日电 (宁黎明)近年来,颍上县自然保护地管理服务中心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湿地生态保护为核心,通过科学管护、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等举措,让境内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百姓的福地,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走进颍上县自然保护地管理服务中心,智慧监控大厅大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全县各大湿地清晰影像。该中心技防监测工作站站长欧清男紧盯着屏幕,手指在操作台上灵活滑动,对湿地的水位变化、植被生长以及鸟类活动等情况进行细致巡控。
“依托前端的监控摄像机,对自然保护地的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管,视频监控内设置电子围栏,若电子围栏内检测到有人、车等疑似破坏行为,系统就会发出预警信息,结合语音播报远程喊话等功能,对自然保护地实现可视化自动监管。”欧清男介绍道。
据了解,2025年上半年,颍上县八里河省级自然保护区、迪沟国家湿地公园、焦岗湖湿地共研判完成27974件预警工单并完成闭环处理,通过科技赋能,湿地管理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为破解湿地保护与农业生产的矛盾,管理中心联合周边乡镇,推行“退渔还湿”“退耕还湿”政策。2023年以来,累计实施湿地生态修复面积4134亩,同时管理中心还创新推出“生态+文旅”模式,开发湿地科普游、农事体验游等特色线路,并与高校合作建立湿地生态研究站,开展水质净化、鸟类栖息地修复等科研项目,每年还会举办“湿地科普周”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生态保护意识。
“我们通过持续开展问题排查,将自然保护地存在的各类违规问题,全部整改到位,进一步改善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让湿地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科研价值。”颍上县自然保护地管理服务中心党组成员苏冬冬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扛牢生态保护责任,扎实做好日常巡护、生态保护资源检测等各项工作,同时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路径,让湿地生态价值惠及于民,带动湿地周边经济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