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杨
“尝尝这家新疆的,去年我排队了四十分钟!”一位六旬阿姨正热情地向同伴推荐,她指向“叁秋咖啡”摊位上……这是位于哈尔滨西城红场的第五届尔滨咖啡节现场,上午十点刚刚开场,人潮已将各个咖啡展位围住。
捧着咖啡杯的年轻人与吃着冰激凌的孩童交融在一起,构成独特的城市消费风景。这场始于疫情阴霾下的行业自救,在短短五年间,已蜕变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咖啡文化盛典。在一个非传统咖啡消费市场,一场年度盛会如何演变为品牌试金石、文化催化剂与城市新名片?
缘起:一场“抱团取暖”的行业自救
“最初只有十几家本地店,纯粹是为了抱团取暖。”咖啡节创始人孙老师面对人潮平静说道。2021年,疫情冲击下,冰城许多独立咖啡馆濒临倒闭。作为哈市本土成长起来的咖啡人,身兼中国咖啡联盟委员、SCA冲煮/感官/烘焙高级认证等多重专业身份,孙老师使命在肩:“总得有人做点事,让认真做咖啡的人能坚持下去。”
没人预料到,这个诞生于行业寒冬的“自救市集”,竟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五年后竟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咖啡盛会。今年开放报名仅一周,近200家全国品牌蜂拥而至,最终入选摊位不足百个。“一位难求,名额得靠抢”,孙老师看着蜿蜒的排队人流,“很多商家从年初就开始打听,哈尔滨今年什么时候办?”
尔滨咖啡节现场实拍图
洞察:非饱和市场的“精准爆破”效应
来自北京的“四分之一咖啡”展位前,是三次参展的老熟人,主理人张艳兴奋地表示:“我们本来带来了三位咖啡师,结果展台前一直排着长队,供不应求,只能连夜又调来两位咖啡师。”这种爆发式增长在咖啡市场趋于饱和的一线城市市场难以实现,却在哈尔滨找到了土壤。
“哈尔滨咖啡渗透率确实不高,但正因如此,集中式的咖啡节才显出爆发力。”孙老师点出核心逻辑。在咖啡文化成熟的一线城市,分散的门店网络稀释了节庆消费,而在哈尔滨,年度咖啡节成为爱好者集中释放需求的出口。现场观察显示,消费者年龄跨度较大,尝鲜的白发老人、结伴而来的大学生、穿西装的商务人士、携带宠物出行的家庭,构成了一幅多元的消费图谱。
尔滨咖啡节现场实拍图
这种独特性甚至重塑了消费时间。“南方同行很惊讶,我们上午十点就开始排长队买咖啡、冰激凌。”孙老师指向远处的排队人群。当其他城市咖啡馆还在等待午市高峰时,冰城市民已证明,咖啡消费在这里没有时间门槛。这种反差的消费习惯,也被她视为“尔滨咖啡节不可复制的基因”。
赋能:独立品牌的“轻量化”突围路径
从2021年至今,参与咖啡节的品牌已汇成一片“森林”。北京的熊煮咖啡挂出“竞赛级手冲”招牌;天津筑艺带来限定款“三连杯”,酸甜、苦涩、醇厚中寓意人生百味;佛山咖狮堂将醒狮文化注入咖啡创意。队伍最长的新疆叁秋咖啡摊位前,一位本地阿姨正给路人展示手机里去年饮品的照片。孙老师表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情感联结。”不少独立咖啡店,三天展期收获的线上粉丝增量,相当于平时半年的社交媒体运营效果。
尔滨咖啡节现场实拍图
“独立品牌最缺的是展示窗口。”孙老师道破行业痛点。传统商业地产高昂的租金和连锁品牌的挤压,使中小咖啡品牌难以突围。而尔滨咖啡节提供的“轻量化进入”模式,可以较低的成本轻松触达数万名意向消费者,形成一个独特的区域商业试验场。
当被问及是否考虑增加举办频次,孙老师摇头:“现在一年一场刚刚好。”这份清醒源于对区域市场的深刻洞察,哈尔滨的咖啡日常消费仍在培育期,过度开发反而透支期待。这种克制映射出商业智慧,在非饱和市场,稀缺性本身就是价值放大器。
解析:“消费选择升级”的现实呈现
咖啡节的经济涟漪正扩散至城市肌理。当全国热议“消费降级”时,尔滨咖啡节四五十元一杯的特调、七八十元一杯的手冲,始终不乏排队购买者。
一位端两杯咖啡的男士,对着同行的女孩儿说,“这个价格,谁说消费降级了?”孙老师回忆道。在她看来,哈尔滨市场呈现的是“消费选择升级”,消费者更愿意为差异化体验、情感认同买单。
消费者买的不是咖啡,是稀缺体验,可能是北京冠军冲煮师的技艺,也可能是风味特调带来的文化惊喜。本地品牌MONO咖啡的“东北公主下午茶”印证了这一点,用高脚杯盛装的酸黄瓜特调咖啡,去年因太过火爆卖到杯子脱销。当地域符号转化为消费溢价时,价格敏感度便被文化认同所消解。
尔滨咖啡节现场冲煮大赛实拍图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业态的重塑。外地品牌通过咖啡节测试东北市场,本土小店则获得跨城曝光,独立咖啡店无需盲目扩张,也能靠稀缺性生存。
哈尔滨的特殊性或许在于,当一线城市的咖啡赛道开始内卷时,这里仍保持着原始而蓬勃的商业生命力。消费者愿意为一年一会的期待买单,创业者相信专业展会比流量算法更可靠。
在这个非传统咖啡消费区,孙老师和百余家独立咖啡品牌证明了一个朴素的商业道理,在精准满足需求的地方,创新性永远比追逐风口更具韧性,而比培育市场更重要的,是找到未被讲述的、属于这座城市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