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展望未来,基层医疗势必将成为分级诊疗制度所需的坚实“网底”,继而为提升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水平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李海楠
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对实现医疗卫生领域高质量发展影响深远。为促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瞄准更加高效、优质、可持续的目标迈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正如约而至。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启动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着力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弱项。提出围绕“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及“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两大方面发力推进。
这对于重构基层医疗生态,兜牢基层医疗“网底”而言,无异于找准了两大“关键支点”。
首先,重塑县域医疗生态,发力夯实健康根基,仍须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值得重申的是,夯实基层医疗根基,尚须紧抓短板、紧扣问题精准发力。
现阶段,国家正在积极部署推进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已取得了可见成效。截至2025年2月,我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已在全国2188个县推进。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规划,到2025年底,90%以上的县域医共体将达到紧密型标准,到2027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意味着,若要在2025年底完成阶段目标,2025年下半年的建设推进工作将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
打造县域医共体,本质上是要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同时注重强调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上下联动、信息畅通,让原本“各管一摊”的县乡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攥指成拳”。
长期以来,除体制机制障碍外,资金保障不足被公认为打造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最大阻碍之一。毕竟,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硬件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按照有关安排,为“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25年要统筹各类中央资金约88亿元,支持县级医院、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推进县域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中心药房(共享中药房)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提标扩能,加快实现“乡镇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筑牢基层服务“网底”。
通过强化资金保障,聚焦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势必将有助于形成以“县级龙头”统筹引领“乡镇节点”的医疗技术网络,继而形成以技术赋能、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的最终目的,利好重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秩序。
其次,力促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的同时,需推动区域医疗资源与基层医疗协同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兼容并蓄,这一领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按照“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有关安排,要推动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通过远程医疗、巡回医疗、对口帮扶等方式下沉基层,累计服务基层患者400多万人次;大力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打造一支“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重点针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关资源下沉基层,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此举成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精准抓手。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要定位于,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医院管理等领域代表全国顶尖水平,并发挥牵头作用,通过协同国家医学中心实现区域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整体提升,着力推动区域间医疗服务同质化发展。
随着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度参与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可以预见,其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带动作用将日渐明显,继而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以更为丰富的形式回流县域、下沉基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作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有效贯彻和落实途径之一,必须深度谋划,围绕“关键支点”撬动基层医疗服务的系统性变革。展望未来,基层医疗势必将成为分级诊疗制度所需的坚实“网底”,继而为提升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水平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
当每个县域都建立起“强龙头、活节点、稳网底”的基层医疗生态,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必将更加稳固。
作者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