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呼站,公交车临时停靠,招手即停;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二环路、三环路等重点道路,采用通透型公交候车亭,不遮挡视线和影响景观;公交站牌宜标明轨道换乘信息,提高乘客出行体验……近日,北京对地方标准《公共汽电车站台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公开征求意见。《规范》涉及公交站台、站亭、站牌等设置,兼顾近年来新出现的定制公交、电子站牌,将进一步提升公交出行服务。
间距较大站点间可设招呼站
“近年来,多模式、多样化的公交运营线路不断出现,对站台设置提出新的要求。”根据《规范》编制说明,之所以进行此次修订,主要是顺应公共交通发展新形势和新需求。
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制说明也进行了列举,包括:公交站牌批量化更新,电子站牌存在位置不统一、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坚持公交轨道融合发展,需要公交站台在位置、配置上给予充分考虑;步行自行车路权保障要求提高,公交站台位置的慢行保障应进一步加强;公交站台无障碍设施要求需细化和强化;此外,北京着力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花园城市、韧性城市,站台设施及环境应持续完善和提升。
据悉,《规范》根据目前公交运营实际,增加了“招呼站”的相关内容:招呼站是常规公交线路根据乘客的上下车需要,车辆临时停靠的站点,公交车招手即停。相邻站点间距大且站点间有少量乘客需求的,可设置招呼站,招呼站应具备公交车临时停靠条件和乘客候车条件。招呼站站牌可与灯杆等设施合并设置,其他设施可参考常规公交站按需设置。
同时,定制公交、响应式公交应优先利用现有公交站台,必要时也可单独设置停靠站,站台设置应充分考虑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
在不影响社会车辆和公交车辆通行的情况下,可利用港湾空间设置公交车临时停车区,有条件的宜设置公交车司机临时休息用房,建立公交微场站。
电子站牌更新周期不超30秒
公交、轨道融合发展,方便换乘,成为《规范》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在位置设置上,站台边缘距火车站广场、长途汽车站广场、体育场(馆)广场主要行人出入口近端不应小于25米,不应大于100米;距学校、医院主要行人出入口近端不应小于50米,不应大于100米;距商场、景区主要行人出入口近端不宜大于100米;距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居住小区行人出入口不应大于50米。此外,公交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米,路段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米。
站牌信息是否清晰,也直接关系市民乘车体验。《规范》提出,站牌应标明本站名称及汉语拼音、线路编号、首末站、中途站、首末班车时间、票价及票制、行驶方向,应公布服务监督电话,宜列出早晚高峰、平峰时线路发车间隔。定班公交站牌应明显标出线路类型,应标明每日运营时段、发车间隔或发车时刻表。宜在站牌上标明可便利换乘轨道交通的公交站点,方便乘客公交轨道换乘。
此外,应设置电子站牌向乘客提供车辆到站预报服务,实时公交动态信息的更新周期应不超过30秒,电子站牌宜与站牌一体化设计。
预留手机充电等设施设置条件
站台,应为乘客提供舒适的候车体验。根据《规范》,站台应有足够的安全候车空间,站台的人均面积不宜小于0.7平方米。当站台乘客候车空间不足时,应通过设置分站台或拓宽站台宽度提高乘客候车空间。同时,候车亭宜覆盖乘客候车空间,便于乘客遮阳避雨,不应影响乘客等候和集散。候车亭应安全、实用、通透、美观、简洁、节能,具有标识性。
《规范》特别提到,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三环内主要干道、城市副中心、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道路、重点功能区及新建城区,应采用通透型候车亭,候车亭挡板不应遮挡视线和影响景观,应采用钢化透明材质。根据花园城市建设要求,重点功能区、特色街区的站点候车亭,可采用有吸引力的造型和色彩,形成城市特色景观。
新建、改扩建车站时,车站配套设施宜充分考虑乘客出行多样化需求,宜预留电力和高速互联网接入条件,为物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在满足用地的情况下,宜预留手机充电、自动售货机、周边一体化查询机等设施设置条件,提升车站服务多样化水平。重要站点宜能实现对停靠上下客区域、车辆进出站区域的视频监控。
此外,站台应有座椅,座椅宜有靠背。座椅高度不宜低于0.4米。站台宽度大于2.5米的,应结合候车亭挡板设置前置长椅,空间不足的,应结合候车亭挡板设置连接式座椅。没有候车亭的,应在路侧带空间结合绿化就近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