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天吃饭”到“科技当家”
——果园提质背后的智慧密码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张彬霞 赵军霞
盛夏时节,渭水之滨,一条条蜿蜒的山塬坡地上,一颗颗如拳头般大小的花牛苹果在绿叶掩映间舒展身姿,它们在阳光沐浴中、微风摇曳间等待丰收季节的到来。
近年来,我市合作社、种植基地等果园陆续开启智慧种植模式,智慧农业大屏上清晰显示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等数据,水肥一体化不仅实现精准管护还省时省力……在技术支撑下,果园管理实现了精细化和智能化,从而让所产果品品质越来越好,也让天水花牛苹果品牌越叫越响。
7月29日,一进入清水县郭川镇田川村的田园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便能感受到这里与传统果园的不同。果园里,各类智能设备星罗棋布。依托地形走势,整个果园搭建了防雹网。地埂旁,现代山地智慧农业技术管理系统显示屏上时刻监测着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以及果树的生长状况等关键数据。防虫灯在果园里也能随处看到,以物理防控的模式,确保果品质量有保障。
“这些设备所收集的数据,会实时传输到果园管理平台,通过手机也能实时查看。根据平台显示的数据情况,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果树的生长状态,从而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防治病虫害。还有防虫灯的投入使用,对金龟子、红蜘蛛等病虫害起到了很好的防控,让苹果的品质和色度得到了提升。”该合作社负责人田兆吉向记者介绍道,目前,合作社共种植有500亩地的花牛系苹果,树龄从2年到8年不等,今年果树长势喜人,枝头果子果型饱满,也已开始转色。
在有2年树龄的矮化密植园里,果农们正忙着给幼树进行拉枝,行间杂草也同时进行了清除。“眼下,正值夏季果园管理关键期,我们紧盯时间节点,对幼树进行拉枝修剪,为后期果树丰产打下良好基础。”田兆吉说。
与此同时,位于秦州区皂郊镇西坡梁的林联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占地1000余亩的苹果和樱桃园。
“目前苹果树处于初步挂果期,今年苹果长势喜人,共套了15万多个果袋,果树的长势情况完全可以,叶子非常健康,也没有病虫害的发生。”该合作社生产负责人柴彦明欣喜地告诉记者。
该合作社在管理果树的同时,也已建成年出栏1万多头生猪养殖基地、年产2万吨生物有机肥和3万吨水溶有机肥生产线、2000立方米厌氧沼气发酵池,形成了“养殖—有机肥—种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养殖场产生的粪污经过地下管网,进入三级沉淀池固液分离后,经腐熟发酵后制作成固体有机肥,厌氧发酵后的液体有机肥通过水肥一体化管网输送到果园。”柴彦明说,合作社将种养循环利用的同时,还能提升果品的品质,沼渣沼液的肥期比化肥长,而且能改变土壤结构,长期使用土地不易板结,果树也长得好。
天水是花牛苹果的故乡,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全国元帅系苹果栽培最佳适宜区之一。科技赋能果园,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为天水果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大的科技活力,蓄积起发展的“新能量”。
责任编辑:樊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