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妹妍
零伤亡!
8月4日13时,惠州惠东百爵山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泥土裹挟石块迅猛倾泻而下。所幸,由于预警及时、避险果断,风险区域内10名群众在灾害发生前已全部安全转移。这不禁让人想起日前茂名信宜中和村刘名芳等干部冒雨转移57人的“教科书式”避险案例——两次成功避险,有许多共同之处,藏着基层防灾减灾智慧“密码”。
两次避险,都始于读懂脚下的“黄泥”。惠东巡查人员敏锐发现“大量山泥涌出”,当即研判确认存在严重山体滑坡隐患,第一时间将险情上报镇三防指挥部;茂名刘名芳则从“很多黄泥水”中预判山体滑坡风险,立即上报险情。这种“黄泥会说话”的敏锐,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基层干部们在日常防灾减灾培训预埋的“神经末梢”,在无数次暴雨中练就的“火眼金睛”。
两次避险,都赢在“分秒必争”的行动力。惠东平山街道从启动应急预案,到完成10名群众的安全转移,用时仅为一小时;茂名信宜的镇村干部则是奋战两小时,将25户57名村民全部安全转移。暴雨中,他们没有推诿犹豫,没有等待观望,用“铁脚板”跑赢了泥石流——他们不是“超人”,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生命救援的“加速度”。
更关键的是,两次避险,都把“人”放在最前面。惠东平山街道统筹调度应急抢险队伍、社区干部及消防救援力量奔赴现场,逐户耐心劝导周边居民撤离;刘名芳自家房屋也在滑坡中受损,但她挨家挨户拍门叫醒沉睡村民,只为确保更多的人安全转移。这种“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担当不是口号,而是雨里湿透的衣衫、磨破的鞋、沙哑的嗓子,是基层治理最珍贵的底色。
两次成功避险,不是偶然的奇迹,而是基层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完善、基层干部责任意识不断强化的必然。当“读懂黄泥”成为共识,“分秒必争”成为常态,“守护生命”成为本能,我们便能在暴风雨中,筑起最坚实的“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