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省文昌市重兴镇的一家木材厂边,一座不起眼的墓碑静静矗立,上面红色的字迹“林伯熙烈士之墓”已有些褪色。
“林伯熙是海南省著名的抗日英烈之一,直到最近,我们才核实到他具体的牺牲时间。”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一处副处长陈立超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展示了一张海南警备府战时日志的照片,上面记录了1942年日军佐八特讨伐队在界头岭公路遭遇共产党武装袭击的经过。“就是通过这份资料,我们才得以最终确认。”
林伯熙1909年出生于今文昌市重兴镇柏茂村,其家庭是当时重兴地区有名的富户。1937年,林伯熙在重兴地区组织“抗日后援会”。“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激起了林伯熙的爱国热情,他痛恨日本侵略者,主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陈立超介绍,1938年春,林伯熙来到向往的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秋,他怀着抗日救国的强烈愿望回到海南,积极投身抗战一线。
为了解决游击队缺武器装备的问题,林伯熙四处搜集乡村的闲散枪支,并卖掉家中的大片田地,买了17支枪捐给游击队。1940年9月,林伯熙率领的游击队改编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林伯熙任中队长,后升任第一支队副支队长。1941年下半年,由于日军的封锁,队伍的补给出现困难。他与地方联系寻求解决办法,并回家再次卖掉了大片良田,所得钱款全部交给组织使用。
“为了保卫祖国、人民,他不怕牺牲,放弃家庭的一切利益……把家里的田地卖出去了以后,拿钱买枪、干革命。”年近九旬的林伯熙长女林廷霞回忆说。
据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材料显示,1942年1月的大水战斗,是琼崖抗战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反顽战斗,共歼灭顽军数百人。在林伯熙的指挥下,一支队连续两天击退了前去支援的顽军。亲历这场战斗的陈石后来在《激战大水村》一文中回忆,当时林伯熙站在阵地上,一边指挥,一边鼓动战士:“同志们,狠狠地打呀!坚决消灭敌人!我们人在阵地在!子弹打完了就用枪托和敌人拼,决不让敌人前进一步!”
大水战斗期间,林伯熙在火线上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升任第三支队支队长。
1942年4月22日,林伯熙率队在界头岭公路伏击日军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3岁。
林伯熙的儿女直到海南解放后才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我小时候父亲在外干革命,母亲带着我们姐弟3人四处躲藏。父亲牺牲前,母亲还带着弟弟妹妹去匆匆见了他一面,之后父亲就没了音讯。当时条件艰苦,我们也没能留下他的一张照片。”说到这里,林廷霞有些哽咽,这是她一直以来的遗憾。不久前,林廷霞的孙子通过智能技术,以林廷霞的照片为“底板”,结合革命前辈和其他亲属的回忆,形成了一张各方认可的林伯熙画像。
林廷霞说,父亲“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一直影响着她。她希望父辈的信念能够延续到新时代青年的心中,“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如今的年轻人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也能够挺身而出”。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