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蒋彧淼 通讯员 蒋萏芳
本报讯 “看这河水,现在清亮得很,傍晚在河边散步,能看到小鱼在水里游呢!”昨天傍晚,家住秀洲区高照街道马泾港附近的居民李阿姨站在河畔,望着水中灵动的身影笑意盈盈,这是居民切身感受到的变化。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全区9个市控及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Ⅲ类及以上占比100%,新塍塘石臼漾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个镇级以上交接断面功能区Ⅲ类达标率首次实现100%,29个镇(街道)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Ⅲ类及以上占比96.6%,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
“我们对全区80个考核断面实施清单化管理,每月都会进行预警、分析和统计,就是为了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指着监测数据图表介绍。针对新文桥断面总氮问题,他们组织第三方技术团队开展6次全面排查,覆盖31个点位,完成4条干流总氮影响分析和三大重点区域污染源排摸。
“发现问题后,我们建立双清单机制跟踪督查。目前已完成两个问题整改,一个实现阶段性整改。”该负责人透露,为破解总氮治理难题,他们特邀同济大学农业环境与水生态研究所专家现场“问诊”,提出的本土微生物活化技术方案已在王店镇落地实施。
在跨区域协同治理中,秀洲区用经济杠杆倒逼水质提升,区、镇两级补偿联动机制成效显著。1至6月,清泰桥村、新文桥、油车港出口等3个市级流域生态补偿断面,累计获得补偿资金分别达50万元、20万元和130万元。
“我们采用乡镇查、区级巡、日常控的方式,这套排查整治体系让黑臭水体无处藏身。”新城街道治水办相关负责人沿着辖区河道边走边介绍。今年初以来,秀洲区对80条城(镇)建成区河道实施红、蓝、绿分级管理:40条绿色河道有专业运维保障,33条蓝色河道保持良好流动性,7条红色河道因断头或不流通成为重点攻坚对象。
据了解,目前,新城街道北义庄港已完成清淤工程,周边工业企业基本拆迁完毕;高照街道马泾港碧水河道工程正在加紧施工,预计11月底完工。在入河排口整治方面,全区46个省、市级问题排口已基本完成整治。此外,8个未达标排口正在提升改造,8个工业企业雨洪问题排口和1个规模以下水产养殖排污口已实现闭环销号。
走进嘉兴国家高新区,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污水零直排区”数字化监管平台,屏幕上各类监测数据实时跳动。“这个平台已投入试运行,能实时监测污水排放情况,预计9月申请市级评估。”园区环保负责人演示着平台功能。与此同时,王江泾智能家居产业园正全力推进市级星级园区创建,构建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在水生态修复现场,今年计划建设的63.6公里碧水河道和4公里生态缓冲带,正在按序推进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同样筑牢防线,市级提升改造工程和区级8个水源保护项目稳步推进,守护着居民“水缸子”安全。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难点依然存在。”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坦言,面对挑战,治水团队信心十足,“我们将持续抓好入海河流总氮控制,深化水环境质量提升,推进水生态修复,强化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让秀洲的每一条河都清水长流、鱼翔浅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