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观新闻记者 高学斌
在南昌县蒋巷镇一处不起眼的厂房里,成立20余年、加上老板在内一共80多人的江西凯顺印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顺印务”),迈出了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去年年底投入30万元启动数字化。
“再不升级就‘来不及’了。”公司总经理刘德龙说。
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型制造企业而言,“不上数字化就是等死”已经成为共识。自去年以来,南昌县邀请16家数字化服务商为434家企业提供诊断服务,生成“小快轻准”解决方案18个。
转型艰难?
只有成本降下来工厂才有“活路”
“为什么要导入数字化?核心目的就是降成本。”在凯顺印务的办公室里,刘德龙语气中带着无奈。
走入公司厂区,巨大的印刷机轰鸣作响,数吨重的卷筒纸飞速转动。纸张经过自动切割、打捆后,由传送带运送,等待工人处理。旁边的厂房里,书籍夹页线上,工人们将成摞的“试题答案”摆上操作台,机器启动后,这些答案被精准地夹入书中,运往下一道工序。
凯顺印务的主营业务是为教育机构印刷教辅材料、试卷和答题卡。然而,市场环境的波动给企业带来了日益沉重的成本压力。“受政策调整影响,我们的印刷量正在逐年下降。尽管努力拓展新客户,但订单量相比往年还是减少了。”刘德龙坦言。
更严峻的是行业竞争。为了争夺客户,印刷企业普遍采用压低报价的策略。“我们的对外报价基准确立于1997年,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得打个八五折才能拿到订单。”刘德龙道出了行业的残酷现实。加上部分印刷厂自身管理混乱、损耗巨大,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
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不同的订单对交付时限、纸张类型和印刷质量都有特定要求。“你看看这些设备。”刘德龙指着厂区的大型彩色印刷机,“都是这几年陆续更新的,每台上百万元。过去依靠手工填生产通知单、领料单、出入库单据的粗放管理方式,在现在的市场里毫无竞争力。”
危机感促使刘德龙寻求变革。“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有一套基础的财务管理软件,生产管理的核心流程都靠手工。现在这一套完全行不通了。”他意识到,必须依靠更精细化的管理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去年底,凯顺迈出了关键一步——与一家运营商签约,量身定制并上线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并将其与MES(制造执行系统)打通。这套集成系统旨在全面替代过去低效的手工操作流程。
“不提升效率,企业就真做不下去了。”刘德龙说。
面对订单减少、价格低迷、需求多样化的重重挑战,通过数字化实现精细管理、降本增效,成为这家传统印刷厂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转型昂贵?
30万元打通数据全链条
从南昌市区驱车大约40分钟后,记者来到了南昌斯普玛鞋类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普玛”)。
走进公司,总经理肖俊亮正与来自金蝶软件的驻场工程师胡骕文核对即将录入新系统的报表数据,他们办公桌对面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的参数清晰显示着车间当前的生产情况。
肖俊亮告诉记者:“我们向西班牙总部申请了30万元,专门用于数字化系统升级。这段时间正在将老ERP系统的数据导入新的ERP系统。一旦完成,我们就能实现从订单接收到产品出库的全程可视化跟踪。”
成立于2005年的斯普玛是一家西班牙企业在华的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化学港宝、热熔港宝、中底板等鞋类材料。肖俊亮介绍道:“我们公司规模不大,生产加上行政人员总共才20来人,是个典型的小微企业。但即便是小微企业,我们也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做到全程数字化管理。”
在生产车间里,两台庞大的机器正在高效运转。工人用叉车将成卷的原材料抬到机器投料口,经过加工,未经裁剪的成品很快便从另一端产出。“据介绍,现在这些机器和厂房,基本都是在2022年之后引进或新建的。”肖俊亮指着设备说,“全新的自动化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整条生产线现在只需要9名工人操作。得益于这种效率提升,今年前6个月,我们已经实现了1500万元的营收。”
对于这次系统的升级投入,财务出身的总经理肖俊亮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目标:“让员工减负,让生产提速。”
他向记者解释:“作为外资企业,我们每一笔经费支出都需要通过西班牙总部审批。但我认为,这次数字化升级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他特别强调了生产可视化带来的管理价值:“新的系统能让管理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实时监察,这是过去的老系统所无法实现的,因为老系统已经无法匹配现在的生产节奏和数据需求了。”
肖俊亮相信,这最终会让员工从繁琐低效的操作中大大‘减负’,从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的生产环节上。“希望通过两化融合,数字化的改造、技术的进步达到生产力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提高,这也是符合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肖俊亮说。
转型无门?
搭平台为中小企业“降低门槛”
“现在‘机器换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面临的是如何将数据用于实际生产。恰逢目前对企业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有相应的政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利好。”江西人之初营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之初”)董事王会安说。
在人之初的仓库里,工人在即将入库的奶粉原料包装上贴上二维码,再用巴枪扫描后,一旁的电脑系统上立即显示出原料的情况;当销售部取得订单时,即可知道当前原料库存情况……成立多年来,人之初历经手工—EXCEL电子表单—ERP系统,如今进入ERP深化应用阶段。
“举个例子,我们有100吨大米库存,现在来了一个200吨米粉的订单。如果采购和仓库的数据没有打通,采购少了生产会停、采购多了积压资金。而有了ERP,打通仓库、采购、生产等环节的数据,至少在库存上能保持最低限度的‘安全库存’。”王会安说。
在人之初的生产线上,原料被投入后,经过多道工序被转入铁罐或包装袋,再经过打包送入仓库。“数字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好东西虽然人人向往。”王会安说。
在南昌市,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意愿强,但企业不会转、不敢转。原因之一是担心数字化成本太高。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和数字化转型成本的矛盾如何解决?
何以不敢转?“不是怕花钱,怕的是花得不值。”南昌县科工局产业科负责人何佳明说。
为此,南昌县以数字化转型培训会、对接会和数字化沙龙等各类活动为载体,鼓励标杆企业现身说法,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输出人才技术和方案,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看样学样”,举办各类数字化转型相关活动40余场,赋能企业800余次。
“我们先后引进华为、中国联通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等16家数字化服务商。遴选优秀服务商成立‘数字化诊所’,免费帮助企业‘把脉问诊’,‘一企一方案’制定转型路线。”何佳明说,截至目前,已为434家企业提供诊断服务,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已生成“小快轻准”解决方案18个,低成本高效率助力企业精准转型。
“世界上没有哪种系统可以直接解决企业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王会安有感而发,但系统可以改变人、改变流程……
“越是小厂越是要进行数字化转型。”王会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