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检察院日前与成华区工商联(商会)召开“法治赋能·护航发展”恳谈会,现场听取包括某建设工程公司在内的30余家企业的意见建议,共谋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有效路径。会后,某建设工程公司负责人专门就一起个案向成华区检察院表示感谢:“检察监督破解了执行僵局,现在已执行到位5200万元,大大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
这究竟是一起什么样的案件?一切要从3年前讲起。
2022年2月,某建设工程公司以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将某贸易公司告上法庭。同年4月,法院作出民事裁定:查封贸易公司某项目部分车位和商铺,限额1.003亿元;冻结贸易公司名下银行账户,限额1244.2万元。但法院查控系统反馈,实际冻结贸易公司账户金额0元,且该公司对公账户被冻结后未有一笔资金入账。
2023年1月,法院作出民事判决:贸易公司在15日内向建设工程公司支付工程款1.09亿元,并支付逾期付款违约金;建设工程公司在工程款范围内,对贸易公司上述项目的工程折价、拍卖价款享有优先受偿权。判决生效后,2023年3月,建设工程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于同月执行立案。
但在执行过程中,法院发现贸易公司上述项目房产均已经处于合同备案状态,名下其他房产已经因其他诉讼被采取保全措施。至此,执行工作陷入困局。
2023年8月,建设工程公司向成华区检察院申请执行监督。受理案件后,该院民事检察官随即向法院调阅了执行卷宗,向建设工程公司询问了情况,详细了解了基本案情和执行进程。
“根据建设工程公司提供的线索,我们向8家商业银行调取了贸易公司及其项目负责人的银行流水共13批次20余万条,审查了该公司2016年至2023年期间的收支情况。”成华区检察院民事检察部副主任张勇告诉记者。该院最终查明,2022年4月,民事裁定作出前,贸易公司项目负责人在不存在真实买卖关系的情况下,将上述项目的部分房产备案在了相关人员名下,并由其实际控制,导致上述房产并未被法院查封。同时,在法院作出裁定后,贸易公司为逃避执行,利用第三方代为销售上述房产,并通过向购房者出具经贸易公司盖章的委托收款协议的方式,使用项目负责人、公司员工及其他公司的银行账户收取购房款,上述资金未转入被冻结的贸易公司账户。
2023年11月,成华区检察院向法院制发执行监督检察建议。日前,法院对贸易公司罚款20万元,并查封了虚假备案登记房产,对这些房产进行拍卖处置。
针对贸易公司涉嫌拒不执行裁定罪的情况,2024年1月,成华区检察院将线索及证据材料移送公安机关。2024年2月,公安机关以涉嫌拒不执行裁定罪对贸易公司及贸易公司项目负责人立案侦查。
“考虑到该案涉案金额大、社会影响大、审查难度大,我院成立了以民事检察、刑事检察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协同开展调查取证、依法介入等工作。同时,积极向上级检察机关请示汇报案件办理情况,为查清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成华区检察院重大犯罪检察部检察官助理董开勇对记者说。
根据成华区检察院工作专班提供的侦查方向,公安机关查明,自2022年4月法院作出民事裁定后,贸易公司项目负责人通过其他账户代收隐匿房产销售金额约4000余万元。2024年6月,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审查起诉。日前,法院已作出刑事判决。
为了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成华区检察院还会同法院、公安机关签订了关于虚假诉讼以及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行为的联合惩治机制,明确了线索移送、立案审查、信息通报等具体举措,为后续同类案件的办理完善了司法协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