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惠东防汛巡查人员分秒必争,上演了一场温暖而有力的生命守护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杨锦强 潘小笛
图/通讯员 惠东宣
8月4日13时许,惠州惠东平山街道百丘田社区百爵山后山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泥土裹挟石块倾泻而下。幸运的是,就在事故发生的一个小时前,10名群众全员安全转移。平山街道百丘田社区的防汛巡查人员与时间赛跑,以敏锐的预判、果断的行动,上演了一场温暖而有力的生命守护。5日晚,记者驱车上百公里来到山体滑坡现场,向巡查人员、被救群众了解背后的故事。
10时:雨中发现隐患 提前撤离6人
“太惊险了!”回忆起这次滑坡,百丘田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陈捷文仍心有余悸。连日来,暴雨笼罩着惠东。8月3日1时40分,惠东县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启动后,平山街道组织应急队伍,对重点区域实施24小时不间断排查。
8月4日10时许,百丘田社区红星村民小组组长朱运生与两名工作人员巡查到百爵山后山时,眼前景象让他们心头一紧:地面赫然出现两个六七十厘米下陷的洞口,洞内隐约传出水流裹挟着石块发出的“轰隆隆”声音。抬头望去,坡上的泥土簌簌脱落。“山水太急了,可能要滑坡!”在场几人异口同声,当即兵分两路:一组马上将险情上报镇三防指挥部,迅速摸排群众;一组设置危险区域警戒线、进行道路封锁。
平山街道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统筹调度应急抢险队伍、消防救援力量奔赴现场,逐户耐心劝导居民撤离。不到20分钟,正在核心区域内办公的6名群众被有序护送到安全地带。同时,橙红色的警戒线在雨中拉起,“前方山体隐患,禁止通行”的警示牌稳稳立在路口,像道坚实的屏障。
12时:洪水拦阻4人 划艇尽数转移
暴雨持续,巡查人员的脚步未停。12时许,巡查人员在距后山仅百余米的一栋办公楼二楼发现了4名被困人员。由于河水暴涨、道路被淹,他们一时出不来。
危急时刻,消防人员带着冲锋舟赶到现场。仅10分钟后,他们便绕过山体滑坡隐患地带,用冲锋舟载着4名被困人员,安全转移。
13时:大面积山体滑坡 实现“零伤亡”
就在全部人员转移1小时后,13时左右,随着“轰隆隆”的巨响,后山突发大面积山体滑坡,大量山泥在水的夹带中倾流而下。
“滑坡那一瞬间,脚下还有震感。”回忆起救援场景,被安全转移出来的蒲柏臣说:“幸亏救援人员发现及时、预判准确,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活了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山水。”今年63岁的朱运生说,自己在这片社区生活了一辈子,从来都没见过这种情况。所幸,由于转移及时、管控严密,最终实现人员“零伤亡”。
次日:现场触目惊心 重重警戒隔离
5日晚,记者驱车上百公里,来到惠东百爵山后山山体滑坡现场。距离滑坡地约300米,记者便看到“前方山体隐患,禁止通行”的警戒设施。
在陈捷文的带领下,记者顺着道路往里走,路面上,水流冲刷的痕迹清晰,积水随处可见。再往前,山体滑坡的核心区域骤然映入眼帘,塌方景象触目惊心——原本完整的山体出现了巨大的豁口,泥土、石块与断裂的草木混杂在一起、从高处倾泻而下,堆积在山脚下。抬头望去,滑坡的顶端离山底大约有20米高。
此后,平山街道应急抢险队持续驻守监测地质状况,严防群众私自折返,筑牢双重安全防线。重重警戒线,将危险区域与外界隔离。
羊晚快评
两次“零伤亡” 绝不是偶然
□李妹妍
零伤亡!
8月4日13时,惠州惠东百爵山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泥土裹挟石块迅猛倾泻而下。所幸,由于预警及时、避险果断,风险区域内10名群众在灾害发生前已全部安全转移。这不禁让人想起日前茂名信宜中和村刘名芳等干部冒雨转移57人的“教科书式”避险案例——两次成功避险,有许多共同之处,藏着基层防灾减灾智慧“密码”。
两次避险,都始于读懂脚下的“黄泥”。惠东巡查人员敏锐发现“大量山泥涌出”,当即研判确认存在严重山体滑坡隐患,第一时间将险情上报镇三防指挥部;茂名刘名芳则从“很多黄泥水”中预判山体滑坡风险,立即上报险情。这种“黄泥会说话”的敏锐,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基层干部们在日常防灾减灾培训预埋的“神经末梢”,在无数次暴雨中练就的“火眼金睛”。
两次避险,都赢在“分秒必争”的行动力。惠东平山街道从启动应急预案,到完成10名群众的安全转移,用时仅为一小时;茂名信宜的镇村干部则是奋战两小时,将25户57名村民全部安全转移。暴雨中,他们没有推诿犹豫,没有等待观望,用“铁脚板”跑赢了泥石流——他们不是“超人”,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生命救援的“加速度”。
更关键的是,两次避险,都把“人”放在最前面。惠东平山街道统筹调度应急抢险队伍、社区干部及消防救援力量奔赴现场,逐户耐心劝导周边居民撤离;刘名芳自家房屋也在滑坡中受损,但她挨家挨户拍门叫醒沉睡村民,只为确保更多的人安全转移。这种“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担当不是口号,而是雨里湿透的衣衫、磨破的鞋、沙哑的嗓子,是基层治理最珍贵的底色。
两次成功避险,不是偶然的奇迹,而是基层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完善、基层干部责任意识不断强化的必然。当“读懂黄泥”成为共识,“分秒必争”成为常态,“守护生命”成为本能,我们便能在暴风雨中,筑起最坚实的“防护网”。
编辑:邬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