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最近两个月,近40封抗战家书入藏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该馆副馆长张丁说,这些珍贵家书的写信人有八路军,也有新四军,他们在抗战大舞台上投射出一个个普通人的身影,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抗战历史有了更多的细节和血肉。
该馆将尽快整理、研究这批家书的相关内容,并公开展出,让更多人感悟伟大的抗战精神。
高农斧
“为革命牺牲一切”
每次细读抗日英烈高农斧的3封家书电子扫描件,张丁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感动。
3封家书均写于1938年9月1日。其中,在寄给二哥和四弟的信中,高农斧写,“我希望你们主要对老母亲多担一点心扶养,我是一点也不济的。我想你们也是知道的——为革命牺牲一切。”
在给同样在外参加抗战的五弟信中,他更多地表达了不怕困难的决心,“工作上感觉许多困难,可是我有决心学习去做……要完成我们伟大的事业——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我们现在还不够的很,所以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高农斧家境富裕,在读书期间接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受到新文化和新思想启蒙,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2015年,他入选第二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裴超
“我虽在外,心尤(犹)在家”
北京酷暑,66岁的甘肃会宁退休教师裴久诚到中国人民大学,向家书博物馆捐赠了叔父裴超写于抗战时期的3封家书。3封信分别写于1939年、1940年和1941年,历经80多年,信纸、信封已发黄变脆,但保存基本完整。
裴久诚介绍,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本在家乡放羊的叔父裴超,离家去甘沟驿马家店参加了红军,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系。直到1939年8月,家里收到裴超寄来的第一封信。然而3封信后,家里再也没有收到过裴超的任何消息。
根据裴超写信的地点以及综合他写给其他家人的信件分析,他写第3封家书时应该是八路军或新四军的一位连长。在信中,裴超没有谈部队的情况,所谈多是家事——“我虽在外,心尤(犹)在家”,反复表达对家人的挂念。
在张丁看来,这批家书反映了抗战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怀。
王玉旺
“人民的胜利有十二分把握”
王灵娟珍藏着3封珍贵的书信。写信人王玉旺是她的二爷爷,生前为太岳军区四纵队22旅7团5连指导员,牺牲时年仅26岁。近日,她将3封书信的扫描件发给了家书博物馆。
3封信曾被王灵娟的老奶奶(曾祖母)包在一块干净的布块里,藏在箱子底。她临终前,将信件交给了王灵娟的父亲。后来,布包又郑重地交到了王灵娟手里。“父亲说,老奶奶嘱咐他,‘有这3封信在,你二爸他人就活着。’”
3封信都没有落款,其中有一封是王玉旺牺牲后被转交给家人的。信中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跑打倒那些狗强盗和反动派,我们的革命最后一定能取得伟大的胜利”“大家都要树立革命必胜的信心,我也相信大家的革命意志不会更差……就让咱都一起等待和迎接革命的胜利吧”“人民的胜利有十二分把握,前途是无限光明的,勇敢地斗争吧,不久全国彻底解放,我返家一同庆祝群众斗争的伟大胜利”。
王灵娟说,把家书捐出来,希望将自己感受到的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