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科考“把脉”长江源区最大湿地
创始人
2025-08-06 06:45:52
0

转自:新华社

  近日,来自湖北武汉的长江科学院科考队员跨越千里,深入长江源区最大的湿地——查旦湿地,对湿地的健康状况进行全方位检查,聚焦冻土融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新进展。

  位于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的查旦湿地,是长江南源当曲的发源地。潺潺流水从广阔的湿地中发源,一路奔流最终与沱沱河等河流相遇,成为长江干流源头河段。

  这是7月29日拍摄的查旦湿地。新华社记者 邱婧熠 摄

  科考队员带上一系列检测设备,徒步跨过无数湿地水塘,来到长江南源当曲源头取水样、泥沙样本等。后续,这些样本将被带回实验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科考队员将进一步探究长江南源当曲的床沙组成和径流形成过程,以及湿地和河流之间的补给关系。

  湿地为植物生长、动物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里虽然水草丰美,但生态却很脆弱。气候变暖背景下,部分湿地出现退化,对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记者在通向当曲源头的一处陡峭的山坡上看到,原本应该储存水的部分浅坑,却早已干涸无水,附近植被明显较为稀疏,这是植被退化的明确例证。

  部分湿地为何退化,未来湿地将向什么方向演化?科考队员表示,目前仍在进一步研究中,尤其是在高原高寒地区,湿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补给关系因为冻土的存在而变得非常复杂,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少空白。

  来自长江科学院岩土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范越正在和队友使用探地雷达,对湿地边的土地反复扫描。“探地雷达相当于眼睛,通过电磁波的反射,可以透视地下水和冻土的位置与深度,为解译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区‘地下水—冻土循环演变’的影响机制提供原始数据。”范越说。

7月29日,范越(右一)和队员们使用探地雷达对湿地边土地进行扫描。新华社记者 邱婧熠 摄

  由于探地雷达的间接观测存在不准确的可能性,科考人员将湿地覆盖区的一处废弃水井改造为地下水多要素长期观测井,布置了自动化监测设备,将提取的数据与探地雷达的数据相互校正。

  据了解,科考人员已经实现连续4年对查旦湿地地下水与冻土关系的多维度连续监测,初步发现永久性冻土厚度减少,而季节性冻土厚度增加。更多规律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在查旦湿地,科考队员圈出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草地样方,以样方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每隔2米设置一个监测点,再将土壤综合传感器插入监测点,监测仪上就会显示出土壤的实时温度和湿度。科考人员还用铲子取出一块含根系和植被的泥土,记录有机质层的厚度,进一步研究植被和土壤湿度、冻土退化之间的协同变化关系。

  7月29日,科考队员正监测土壤的实时温度和湿度。新华社记者 邱婧熠 摄

  “我们要对查旦湿地进行系统保护,最起码要把规律先搞清楚,有个准确的认识。如果基础规律掌握了,后期湿地某些指标出现异常变化,比如地下水位大幅上升、冻土层的快速退缩,就可以提前预警。”范越表示。

  冻土融化不仅影响地下水、地表水的变化,冻土中储存的大量有机碳,还会对高原乃至全球碳循环造成影响,可能加剧温室效应。

  长江科学院空间信息所张双印博士表示,通过多种手段,科考队员初步监测到了湿地不同地表区域温室气体的动态排放规律。初步结果显示,查旦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在空间上存在差异,且热融湖塘是温室气体交换最活跃的“热点”区域,其源汇变化受到土壤呼吸、冻土消融、植被状况等多因素影响。

  高原湿地具有生态蓄水、水源补给、气候调节、固碳增汇等生态功能,对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净化江源水质有重要作用。江源科考“把脉”长江源区最大湿地,对高原冻土融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课题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广州白云发生山体滑坡致房屋垮塌... 据广州市应急管理局消息,8月6日上午接群众报警,广州市白云区大源街颐雅苑附近疑似发生山体滑坡,有房屋...
望城区:巡察助力解决易涝耕地排... 稿源:掌上长沙2025-08-06 12:30 长沙晚报掌上长...
北京地铁1至19号线将全齐 【#北京地铁1至19号线将全齐# 】#北京地铁18号线力争年底开通# 北京地铁1到19号线之间最后一...
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开幕:A...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微博2025 年 8 月 6 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软件...
马来西亚媒体:美发起关税战扰乱... 转自:新华网  新华社吉隆坡8月5日电(记者王嘉伟 毛鹏飞)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网站4日刊登《从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