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在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蒸水河畔,梅花村的蜕变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昔日的田埂阡陌间,建起研学基地的玻璃大棚;闲置的农舍院落里,飘出民宿餐厅的袅袅炊烟;沉寂的林地鱼塘边,响起游客的欢声笑语。这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背后,10余家民营企业如同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党建引领的土壤中扎根生长,用产业活力托举起村庄的蓬勃生机,让“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招牌愈发闪亮。
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能
8月清晨的阳光掠过梅花乐园的摩天轮,湖南千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忙着调试游乐设施。这个2020年总投资1.5亿元的项目,如今已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年产值达3800万元。
“当初全村人都没想到,荒坡能变成聚宝盆。”村民王大姐看着穿梭的观光车感叹道。她不仅能拿到每亩每年递增10%的土地流转费,还在乐园食堂找到了月薪3000元的工作。
民营企业的到来,为梅花村注入了产业升级的“强心剂”。2018年,湖南田园沐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率先入驻,将800余亩鱼塘改造成集垂钓、餐饮、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梅花鱼庄”,47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此后,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衡阳柴门餐饮集团打造的“梅花村的饭店”,以乡土食材烹制特色菜肴,年产值608万元;湖南高觉研学实践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建起国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学生研学团队超4万人次,带动50户村民开办民宿;湖南楚潮能源有限公司的加油站、湖南永轩渣江米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厂,从生活服务到农产品加工,构建起多元产业矩阵。
这些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资金与项目,更重塑村庄的经济结构。村集体通过现金入股、基础设施折股等方式参与企业经营,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83万元,预计今年突破500万元。衡阳县梅红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150亩沃柑园,曾是撂荒的耕地,如今亩产水果3000公斤,带动35户帮扶户稳定增收。
“企业就像发动机,把土地、劳动力这些零散资源整合起来,变成了会跑动的生产力。”村书记刘准自豪地说。
重塑乡村治理与民生图景
“以前农闲时打牌消磨时光,现在跟着企业学管理、跑运输,日子充实得很。”村民杨海朝是湖南拾嘉民宿服务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他家的老宅改造成精品民宿后,每年能分得分红5万多元。在梅花村,像他这样既是村民又是股东的有100多户,通过“村民自愿入股、收益按股分红”的模式,家家户户都成了乡村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民营企业的融入,催生了“村企民”协同治理的新机制。民营企业帮助建立的“屋场恳谈会”上,邻里纠纷调解时,村民们搬着小板凳围坐一圈,家长里短、你一言我一句,事情就有了化解的温度。乡贤和企业党员组成的“调解队”,凭着对乡土人情的熟悉,用暖心话化解邻里疙瘩,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9%,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湖南千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开发梅花乐园时,与村集体共同制定《景区管理公约》,村民组成志愿服务队参与环境维护,企业则每年拿出利润的5%用于村庄公益事业。衡州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村里提供“整村授信”,村民凭信用可获得5万-50万元低息贷款,不少人用这笔钱入股“梅花鹅庄”“尚绿生态”等企业,形成“贷款—入股—分红”的良性循环。
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更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民营企业参与修建的柏油马路串联起22个村民小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房前屋后,垃圾分类处理站让村庄常年保持整洁。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5万元,比2018年增长近两倍。“土地流转拿租金,园区上班赚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现在的日子比蜜甜。”70岁的老党员刘建国算起“三笔账”,脸上笑开了花。
勾勒乡村振兴长远蓝图
站在梅花村规划图前,湖南梅乡情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指着一片待开发区域介绍:“这里将建成水上乐园和房车营地,与现有的研学基地、民宿集群形成联动。”按照规划,未来两年,民营企业将投资建设超级充电站、康养基地等10余个项目,让村庄从单一的休闲旅游向“康养+文旅+工业”复合型业态转型。
这种长远布局,源于民营企业对乡村价值的深刻洞察。钟表产业园(船山时间谷)将工业旅游与乡村体验相结合,游客可以参观手表组装生产线,再到果园采摘鲜果;湖南鑫必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引入智慧农业技术,让流转的耕地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既提高了效率,又保留“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意境。这些创新实践,让梅花村的产业既有“乡土气”,又有“时代感”。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才的回流与乡村文化的传承。“梅花·壹号院”年轻的民宿负责人彭家华表示,进入8月份后,乡村游的人气也是越来越旺,每天平均有40多人的客流(住宿)量,这边住宿,吃农家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一天收入在三四千元。“企业带来的不仅是项目,更是让年轻人看到了乡村的未来。”村书记刘准感慨道,如今已有30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振兴乡村的新生力量。
从昔日的传统村落,到如今的乡村振兴样板,梅花村的蝶变印证了民营企业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扎根乡土的企业,既是经营主体,更是乡村振兴的合伙人,它们用资本、技术和理念激活了乡村的沉睡资源,构建起企业盈利、村民增收、集体壮大的共赢格局。正如村里那些梅树,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芬芳着蒸水河畔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