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章龙
7月30日,浙江萧山物流园内一片繁忙景象,叉车往来穿梭不停。来自毕节市织金县少普镇大寨村的村民张磊,熟练地左手紧握方向盘,右手轻轻推拉操纵杆,铁臂缓缓落下,精准叉起托盘。“每个月到手工资8000多元,现在这日子,有奔头。”张磊笑着说,他在杭州开叉车已一年有余。
去年6月,张磊在县就业服务中心“就业培训超市”报名,参加了叉车技能培训。当时,织金县人社部门为解决务工人员技能难题,创新打造了这一“就业培训超市”,构建起“需求采集-技能提升-岗位对接”的闭环体系,推行“群众下单、机构接单、人社买单”的模式。
“培训超市”里的“货品”丰富多样,涵盖家政、维修、电工、叉车、网络营销等多个领域。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鸿峰介绍,这些“上架货品”依托零工市场精准收集群众需求而来,同时劳务协作站积极与输入地企业对接,掌握当地紧缺工种。当群众需求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便生成了“就业培训需求清单”和“培训计划”。
为让群众在培训中学到真本领,织金县整合7家职业院校与10家培训机构,打造“技能提升联合体”,通过招生、培训、就业资源“三共享”模式提高培训质效。张磊表示,培训不仅教授叉车驾驶技术,还提供场景化实训,且完全按照输入地企业用人标准与行业规范进行。“一个月的培训,一分钱都没花。”
“我们认真落实‘人社买单’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培训学员全额补贴培训费用,充分调动了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织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作说。截至目前,织金县“就业培训超市”已开办培训班63期,3000多人学成结业,2400余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