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李前勇
6月26日,一则重磅喜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传来:贵州双河洞成功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这一重要进展,不仅是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进程中的关键里程碑,更为其潜藏的科考价值深度挖掘与经济价值多元释放带来全新机遇。
在遵义市绥阳县境内,绵延的群山之下藏着一个神秘的地下王国——双河洞,其缓冲区延伸至正安县。作为世界上发育于白云岩地层中规模最大的立体多层洞穴系统,双河洞素有“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地心之门”的美誉。
自开启科考探索以来,23次国际联合科学考察逐步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如今,其探明总长度已达437.1公里,115个洞口相互连通,纵深更是达到912米,稳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长洞,同时还坐拥“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世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两项殊荣。
双河洞的科考价值堪称稀世珍宝。从地质研究角度来看,它所在的扬子板块,在早古生代时期就形成了独特的碳酸盐台地及石膏古盐湖。随着时间推移,晚期地壳不断隆升,古老的白云岩地层逐渐剥蚀出露地表,裂隙系统发育,膏盐溶蚀与崩塌作用相互交织,最终塑造出如今宏大而复杂的洞穴系统。
这种独特的岩溶洞穴发育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罕见,为科学家们研究白云岩侵蚀机理和洞穴演化机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而其912米的纵向深度和典型成层性,更像是一部记录地质变迁的史书,清晰地展现了长江三峡贯通后的地貌演变过程,以及地壳抬升、河流下切的历史脉络,是研究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扩展对亚洲大陆腹地构造地貌格局影响的重要窗口,也为探究中国东、西部地形倒转的地球系统响应提供了关键依据。
在生物演化研究领域,双河洞同样成绩斐然。多年来,科考专家们在这里陆续发现了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其中不乏大熊猫、中华鬣羚、苏门答腊犀、剑齿象等东亚代表性或已灭绝物种。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里出土的大熊猫化石数量超过47具,时间跨度从10万年前一直延续到数百年前,这是除现生大熊猫栖息地外,距离我们最近的实物记录,有力地证实了数百年前的贵州,也曾是大熊猫繁衍生息的家园。这些保存完好、出露完整的化石,为研究古老珍稀物种在更新世至全新世期间的迁徙、演变历程提供了珍贵素材,也进一步印证了双河洞悠久的地质演化历史,表明这里曾是冰河时期众多哺乳动物的重要避难所。
此外,双河洞独特的生态系统还孕育出许多适应性变异生物,目前已发现至少三个新物种,极大地丰富了洞穴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内容。
随着双河洞的名气越来越大,它所蕴含的经济价值也逐步得以彰显。近年来,绥阳县紧紧围绕双河洞的资源特色,大力发展“溶洞+”新兴业态。
在“溶洞+研学”方面,当地精心开发了70余门特色研学课程,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余所高校,以及300余所中小学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每年接待研学学生超过10万人次,成功将双河洞打造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地球科学教育基地。
而“溶洞+音乐”“溶洞+体育”“溶洞+民宿”等业态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洞穴攀岩、洞穴绳降等极限运动,洞穴咖啡、洞穴图书馆等特色体验,还有别开生面的洞穴音乐艺术季,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培育出溶洞音乐艺术市场、艺术旅游市场和体育旅游市场。
2024年,在双河洞的带动下,绥阳县接待游客6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8亿元。此次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无疑为双河洞的科考与经济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科考领域,这一消息必将吸引更多国际顶尖科研团队和专家汇聚于此,开展跨学科联合研究,进一步揭开双河洞深处蕴藏的自然奥秘,助力我国在喀斯特洞穴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再上新台阶。
在经济方面,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带来的品牌效应,将大幅提升双河洞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全球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推动当地旅游产业朝着更高质量、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这不仅能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全面升级,还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下一步,贵州双河洞将严格按照世界遗产申报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双河洞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估论证力度,持续加强国际合作,不断提升保护和管理机制,推动双河洞早日跻身《世界遗产名录》,助力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真正实现双河洞科考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丰收。
上一篇:社区组织抢险为店家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