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地到停车场,只用了20天,感谢街道帮助我们解决了停车难题。”看着排列整齐的崭新停车位,家住朝阳区松榆里的李女士高兴地说,附近居民再也不用为抢车位发愁了。
松榆里平房区周围有一片闲置空地,此前曾被用作3个临时停车场,共停放了周边6个小区的近1000辆车。随着周边腾退工作启动,原有停车空间将要消失,停车难题随之凸显。为配合松榆里平房区腾退,同时兼顾居民停车与生活便利,潘家园街道在腾退工作启动初期便着手协调停车资源。
街道首先通过协调路侧停车位,暂时弥补了500余个停车缺口。“接下来,我们对周边多个小区进行考察调研,发现都是老旧小区,空间有限,有的边角地都停满了车。”工作人员说,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周边的闲置空地,与产权单位多次协调沟通,探讨盘活利用的可能性。经过协调,松榆北路北侧闲置空地的产权单位同意改造停车场。不过该空地的产权单位与另一家公司就开发建设问题还存在纠纷,于是街道工作人员介入调解,化解了双方多年的分歧,停车场改造得以顺利进行。
据介绍,新停车场位置距松榆里平房区原停车场仅一街之隔,总占地面积约9700平方米。此前这里荒草丛生,街道组织人员清理杂草,硬化路面,并帮助产权单位引进专业的停车管理公司,共设计了427个停车位,其中包含9个无障碍专用停车位。此外,街道与停车管理公司协商,对居民停车实行优惠价。
施工仅用了20天,曾经的闲置空地焕然一新,变成了大型停车场。“不仅消除了空地的消防隐患,还帮产权单位化解了相关纠纷,居民的停车需求也得以满足,可谓一举多得。”工作人员说,街道办还在松榆北路、武圣东路、武圣路路侧协调了约100个停车位作为应急车位,以备不时之需。
治理亮点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上升,社区停车需求越来越大,空间局促的老旧社区问题愈发凸显。其中一些区域存在拆迁腾退之后的闲置空地,与其让其“沉睡”,不如因地制宜进行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公共效能。潘家园街道通过与产权单位多番协调沟通,将荒地变成了停车场,“闲置存量”变为了“优质增量”,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停车需求,还解决了产权单位多年的纠纷,让各方都切实感受到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温度。本报记者 孙延安
上一篇:政绩不是演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