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不写传统论文,也能获得学位。近日,天津大学的10名工程硕士拿到了硕士学位,而他们的毕业“答卷”,是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智慧水厂精准投药模型、3D打印建筑模板技术……课题从产业痛点中来,成果需要经产线验证,且企业深度嵌入培养全链条,导师在最后拥有一票否决权。对此,学校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我们筛选的是真正解题者”。
用实践成果代替学位论文,人才评价的标尺从“纸面厚度”转向“解题深度”,这场改革不仅是学位授予形式的创新,更是促进人才培养适配产业需求、推动产教深度链接的实践探索。
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纯的“知道什么”转向“能解决什么”。这背后是怎样培养人才、如何让人才供给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等现实问题。将产与教融合到一起,人才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提上去。
融合,贵在深度,强调良性互动,而非简单地“嫁接”。有的学校邀请企业人员偶尔来给学生上次课,这样的融合,充其量是让产和教见了面,谈不上深入。有的会带着学生到企业生产车间走走,这也是融合,但如蜻蜓点水,形式大于内容。只有校企双方建立持续性、高密度的合作,产教融合走向更深处,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才能被充分激发。
产与教的深度融合,伴随的是深层变革,意味着与产教相关的整个生态系统的重构。无论是凭实战技术成果拿学位,还是采用“校内教授+企业高工”全程指导的双导师制,都需要改革之手充分拉近产与教的距离。
“我们不在口号里打转,而在泥泞工地、林立钢架中寻找答案”,一位老师的话道出产教融合的方向。让产与教深度适配,激励更多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创新发展自然动力更足。
上一篇:宣贯电梯检测质量信用评价管理办法
下一篇:未来太空种菜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