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将思政引领力摆在“六力”之首,作为教育强国首要特质,深化了思政教育的规律性认识,把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党和国家深刻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深刻总结经验,围绕思政课体制机制,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体系构建、“大思政课”建设、考核评价,加强规律探索、经验总结,进一步突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思政引领力作用,在全链条育人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意义重大。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综合保障,将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重要抓手,不断探索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及规律,一体推进机制、载体、资源贯通联动,持续增强不同教育阶段思政教育的连贯性、一致性和长效性,提升思政教育的实践成效。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
加强经验总结,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工作,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为:
一是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各省坚持和加强党对大中小学的全面领导,积极出台系列相关文件和制定重点举措,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纳入政治巡察、意识形态督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等重要内容。
二是机制建设更加完善。构建一体化工作格局,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遴选建设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基地,完善一体化的整合机制、推动机制,建立“高校+中学+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着力推动课程队伍一体化建设,打造学段贯通一堂课。
三是协同育人成效凸显。用好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学体系,建好地方特色思政品牌,引导大中小学校“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积极设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专项课题,抓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切实提升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方向
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规律研究和探索,系统纵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改革创新,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深入研究主体协同规律。在理顺关系、加强协同上下功夫。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求各学段、各学校间形成联动。这需要深入研究并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规律,进一步理顺关系,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改变地方统筹高校难、高校统筹中小学难的“两难局面”,形成辖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高校和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动、中小学校积极主动参与的协同联动格局,最大限度凝聚育人合力。通过联合开展研学实践、主题活动等,使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育人格局,让思政教育在一体化推进中更具系统性和穿透力。
二是不断研究课程衔接规律。在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上下功夫。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求纵向贯通、横向联通、有机衔接,以形成整体合力。这需要深入研究大中小学课程衔接规律,深入了解相邻学段思政课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考核要求,把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与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相衔接,组织打造示范金课。通过开展思政教育课程技能“大比武”或“大练兵”等方式,切实提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质量和水平。要用好各地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发挥独特优势,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课程群。
三是持续研究师资一体化规律。在加强队伍建设、改革评价体系上下功夫。目前,小学思政课兼职教师较多,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部分中学思政课教师则存在重分数轻育人现象,而高校思政课教师配备基础不一。要研究师资一体化规律,以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为重点,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内涵式建设、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专职教师配齐建强,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要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要构建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到中学顶岗、中学资深思政课教师到高校兼职的体制机制,推动有机互动,促进师资一体化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评价机制,树立起教学效果优先的评价导向。
总之,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学校党委领导、各主体切实发挥作用、各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思政课”格局,突出教育优先地位,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满意度。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常态化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学术研讨会、“手拉手”集体备课会,在交流中凝聚智慧、碰撞思想火花,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合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从局部探索走向整体跃升,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张勇 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学勇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金项目:四川党史党建研究中心“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进路研究”(课题编号:DSDJ24-2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