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社
史上首次火炬传递、非奥项目最高水准、多个奥运新增项目率先亮相……虽然成都世界运动会两天后才开幕,但已备受关注。作为这一综合性运动会的国际组织负责人,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主席何塞·佩鲁雷纳和首席执行官阿希姆·高索纷纷点赞成都,认为成都将为世界呈现“最棒的世运会”。
图为8月5日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主席何塞·佩鲁雷纳(左)和首席执行官阿希姆·高索(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5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世运会的两位“掌门人”表示,成都出色的赛事组织让世运会“更贴近奥运标准”;世运会史上首次火炬传递串联起文化地标,向世界更全面地展现了中国魅力;而随着奥运设项愈发灵活,世运会不仅成为奥运项目的“孵化器”,还成为被“淘汰”奥运项目的“回归港”。
成都让世运贴近奥运标准
两年前,佩鲁雷纳和高索前来观摩了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谈及两年间的变化,佩鲁雷纳不吝赞美:“两年前,我对成都的期待就非常非常高,而现在我认为(成都的筹备)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我可以向我的朋友们和成都市民保证:成都举办的这届世运会,必将是我们一生中最棒的一届。因为这里的场馆质量、志愿者水平,以及组委会的专业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世界运动会于1981年首次举办,成都将举办第12届世运会。佩鲁雷纳表示,IWGA的愿景就是“对标奥运会”,而首次进行的火炬传递,正是世运会向奥运标准靠拢的体现。
本次传递串联起三星堆、金沙、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武侯祠、眉山三苏祠、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六大文化地标。“我收到了世界各地同事的反馈,他们对这一首次尝试都给予了非常积极的评价。”佩鲁雷纳说。
7月26日,火种护卫队员在眉山三苏祠进行点火仪式。当日,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在四川举行。新华社记者 李旭伦 摄中国此次派出史上最大规模代表团,且首次纳入残疾人运动员,这一举措也获得积极评价。高索认为,中国体育市场潜力巨大,民众对多元运动的热情为非奥项目推广提供了沃土,“中国奥委会支持成都办赛,正是看到了中国民众对体育的热情”。佩鲁雷纳则特别提到龙舟、武术等项目的推广,世运会的理念是与举办城市深度融合,成都将龙舟纳入赛事,让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走向世界,这种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非常成功。
奥运项目的“孵化器”与“回归港”
世界运动会是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但细心的人会发现,成都世运会总共34个竞赛大项中,包括了腰旗橄榄球、垒球、棍网球、壁球等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新增正式比赛项目,也有霹雳舞、空手道等曾亮相奥运舞台、现回归世运的项目。
20世纪70年代,奥运项目越来越多,但奥运“容量”有限,部分新兴项目苦无展示舞台。于是,一些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决定“另起炉灶”,搭建一个属于非奥项目的赛事平台。世运会应运而生,鼓励多元化,优先考虑新兴运动、特色项目。
而国际奥委会(IOC)近年来的奥运项目设置也更趋年轻化,这使得不少世运会的项目被奥运会“吸纳”。
7月11日,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荷球队球员在练习传接球。荷球是一项男女混合球类运动,也是本届世界运动会比赛项目。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对此,佩鲁雷纳解释说:“年轻人的心态改变了,不再只专注于特定(奥运)项目。我记得在我那个年代,所有焦点都在(参加)奥运会上。但现在的新一代对更多不同的运动项目持开放态度。我们不局限于专业(奥运)路线,而是拥抱更多元化的运动。”
“世运会就像一个展示非奥项目魅力的‘橱窗’。”佩鲁雷纳说,“如今,奥运举办城市拥有更多设项自主权,我们的责任是向全世界展示最好的(非奥)项目,供其选择。”
高索并不担心世运会项目被奥运会“抢走”,在他看来,世运会既是奥运项目的“孵化器”,也是“回归港”。他表示,世运会正成为奥运会项目的重要“观察窗口”,国际奥委会近年来纳入的新项目,几乎都来自世运会,这体现了两者的良性互动。
对于项目“流动”的特点,他们解释称,奥运会项目无法无限扩容,世运会则为那些暂离奥运舞台的项目提供了平台。比如空手道从东京奥运会回归世运会,攀岩同时出现在奥运会和世运会中,这种动态平衡让更多项目有机会展示价值。
图为2024年8月7日进行的巴黎奥运会攀岩女子速度赛决赛画面。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成为奥运项目与否并非评判优劣的标准
谈及世运会在国际体育格局中的角色,两位负责人均强调其与奥运会的紧密联系。佩鲁雷纳说:“从(国际奥委会原主席)巴赫到新任主席考文垂,国际奥委会始终支持世运会,我们会共同规划未来赛事项目,确保为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举办城市提供清晰指引。”
他补充道,不久前他们刚同考文垂会面。“很可惜,考文垂因工作安排原因,这次无法来出席世运会开幕式,但她为我们的开幕式发来了非常美好的视频致辞。她完全同意继续支持世界运动会,以展示世界上那些尚未进入奥运会,但未来有潜力进入奥运会的最佳运动项目。”
在高索看来,奥运与非奥项目在竞技水准上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项目本身的质量。“成为奥运项目与否,并非评判优劣的标准,这是客观事实。”他坦言,“但在公众印象中,奥运会项目似乎更具价值。我们正努力弥合这一认知差距,并引导观众以更开放的心态欣赏所有项目,不再受‘奥运标签’束缚。”
图为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两位“掌门人”在接受专访后与新华社记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