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这样的时刻?明明很累了却还不想睡,漫无目的地玩手机,发现已经很晚时,又开始焦虑明天的早起。第二天带着疲惫感醒来时,下定决心说“今天一定要早睡”,却又在晚上重复起熬夜的经历……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报复性熬夜”,也是心理学中说的“晚睡综合征”。它与失眠不同,大部分“报复性熬夜”的人,是出于各种补偿心态自己选择熬夜。就像一位网友说的,“其实并不是手机有多好玩,也不是夜宵有多好吃,更多的时候,它们只是在填补自己的空虚感。”
舍不得入睡的人
往往是在对抗白天带来的失控感
心理学家说,这种“报复性熬夜”的背后,其实是一种“自我耗竭”的对抗。
明知自己该休息却迟迟不睡,一方面,是因为白天里我们要被工作、学习、各种事务推着走,无法由自己掌控的时间太多,所以只能靠晚睡来找回一点属于自己的节奏感,希望在一天结束之前,“再留一点时间给自己”。
另一方面,选择主动晚睡的人,也可能是对过去的一天“不太满意”,因为没能从白天的生活中收获足够的意义感,所以在夜幕降临之时,总想多做一些什么,来抵御内心的空虚感。
在大多数人看来,今天和明天的划分并非午夜零点,而是“一觉醒来”。在这种错觉之下,仿佛只要不睡,新的一天就永远不会到来。所以,有“晚睡综合征”的人会试图把睡眠的时间“偷”出来留给自己,他们想拖延的并非睡眠本身,而是想通过不睡觉,尽可能留住今天,拖延明天的到来。
但事实上,这种行为并不能真正补偿到自己,反而只会让我们在无数次的熬夜中,产生更多空虚和乏力,甚至影响第二天的状态。长此以往,在“空虚让人熬夜,熬夜拉低精力,低精力制造更多空虚”的恶性循环中,精神和身体都会吃不消,生活也会慢慢脱离我们的掌控。
比起手机带来的各种眼花缭乱的外界信息,夜深人静时,我们更应该跟“自己”多待一会儿。在睡前给自己留出一段放空的时间,不去强迫自己思考那些关于意义和价值的严肃命题,也不去焦虑两小时和三公里以外的事。
允许生活的不完美,也多夸夸这个虽然不完美,但仍在努力的自己,将剩余的事情,留给一觉醒来后,精力充沛的白天。
人生真正的掌控力
源于对每寸光阴的清晰安排
“报复性熬夜”看似是睡眠问题,但事实上,其根源在于我们如何过白天。想要获得一个安逸的晚上,就要在白天主动掌控生活的主动权,赋予生活更多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合理规划一天的安排。规划本身就是掌控的一部分,当我们有条不紊地做事,我们就能更目光清明地看清后边要走的路,也就更少焦虑和慌忙。
五分钟内能解决的事就立即去做,尽量避免拖延。时间是一种资源,只有我们手里的时间“储蓄”足够,才能夺回我们对生活的主动权,而不是左支右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永远奔波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路上。
记得给自己留出一片“自我领地”。挤出一点时间,读几页心仪的书,在户外散散步,抑或仅仅是安静地喝一杯茶,将注意力从无穷的远方收回身边,让忙碌的齿轮暂停片刻,让心弦松弛。要记得,少有事情真正能紧迫到让人放弃自我,真正推着你走的,永远是焦灼不安的心情。
最重要的,是去做一些让你感到“有意义”的事,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再渺小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弧光;再平凡的生活,也有自己独特的意义所在。如果有重复感的生活和工作让你感到枯燥和疲惫,可以尝试去做一些什么,主动突破它。
比如主动请缨去做一件更有挑战性的任务,制定每日计划学习一份新的技能,培养一份输出型爱好,在休息之余做一份志愿工作……总之,找到那个独属你的意义所在,让生活尽可能地充实起来,让自己看到一切在经由自己的双手慢慢变好,让自己充分地发光。
如此,当一天结束,我们放松地躺在床上时,才不会被巨大的空虚感淹没,进而用熬夜的方式寻求安慰。因为,我们白天的生活已经足够充实,我们足够喜欢这样的自己,而如此努力的我们,也值得一场酣畅淋漓的睡眠来犒劳。
当我们心怀愉悦与满足闭上眼睛,准备结束旧的一天并开启新一天的生活时,便已悄然握住了开启崭新生活的钥匙。
来自《夜读》的心灵锦囊!
想改善“报复性熬夜”的问题,可以试一试以下方法:
01 给白天留一点“由我决定的时间”:哪怕是短暂的十几分钟,也要散散步,看看书,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02 建立睡前“情绪缓冲区”:睡前不要高频刷手机,做一些让思绪和身体都能安静下来的事情,让身体和大脑渐渐退出“白天模式”。
03 不要一口气改变作息:改变一个习惯要慢慢来,可以先从“早10分钟睡”开始建立睡眠主动感。
04 睡不着也不要刷手机:尝试接受“我今晚可能没那么快入睡”的念头,睡不着的时候也不要刷手机,关掉灯,找个舒服的姿势躺下,先让身体进入睡眠状态。如果实在焦虑,可以试试冥想。
最后
愿我们的身心
都能在黑夜中温柔休整
在第二天的晨光中从容启程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