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刚印:心向苍穹,志存蓝天
创始人
2025-08-05 21:36:31
0

田刚印:心向苍穹,志存蓝天

—本刊记者 宿云燕

R6000无人倾转旋翼机

“乘坐载人无人机,凌越千山万水,从北京至上海,门到门仅需100分钟。”在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2025年,一场关于飞行的革命正悄然拉开序幕。

联合飞机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田刚印,在接受《中国青年》记者采访时,勾勒出一幅人类飞行方式即将焕然一新的宏伟蓝图。

2024 年11月13日,中国航展联合飞机展位(H8- A4)前,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全球首款6吨级倾转旋翼飞行器——镧影R6000全球发布会在此隆重举行。联合飞机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田刚印站在台上,目光坚定而自信,他说:“镧影R6000的诞生,不仅能够实现高效的点对点、远距离运输,为全球物流网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还能为个人出行提供全新的选择,就像空中的小轿车一样,灵活且高效。”

揭幕仪式后,紧接着是镧影R6000大型签约仪式,签约金额规模达10亿元,这无疑为这一历史性时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田刚印看着台下的人群,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自己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田刚印描绘的愿景正在实现:重庆已建300个低空起降点,内蒙古用无人机串联景点,4小时车程缩至20分钟飞行。

歧路寻光

田刚印的父亲是医生,祖父也是医生。按照家族传统,他本该成为一名医生。

但他拆了家里的收音机。

那是他上初中时的事。收音机被拆得七零八落,零件散了一地。

高考填志愿时,父亲希望他学医。田刚印却拒绝了,他的理由很现实——医学容错率太低,而他对“完美”有偏执。他怕自己会陷入“下一个病人必须治好”的循环,最终崩溃。 

于是,他的目光转向了飞机、微电子和物理。

“飞机太贵,一个项目上亿,个人玩不起。”他笑着回忆当时的盘算。最终,他在北理工的招生简章上找到了答案——这所学校同时开设三个专业,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舞台。飞行器设计成为第一专业,微电子作为第二专业,看似妥协的选择里,藏着对技术的原始渴望。但在当时的认知里,电子领域可以靠自己的工资去探索——一块芯片几百块,一台电脑几万块,似乎是个人能力范围内可触及的。而飞机研发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朴素之念,终定其路。

大学时,他的成长路径异于常人。不常上课的他,靠借阅女生笔记在最后一周突击复习,最差也能拿到三等奖学金;没买过几本教材,却在国际无人机论坛上崭露头角。2000年左右,当无人机热潮如现在的人工智能般席卷全球时,中国尚无人能组队参赛,田刚印已在 BBS 上为佐治亚理工、卡耐基梅隆的团队解决技术难题。他凭借出色的数学能力,常能口算得出复杂结果,成为论坛里公认的“影子力量”。他坚信“自己感兴趣的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四年间,田刚印将最多的热情与精力倾注于航模协会。与大多数同学痴迷于飞行技术不同,他更专注于飞行器模型本身的研究。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制作直升机模型所需的资金、设备和场地都成为现实制约,但他并未因此止步,而是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飞行控制系统的核心——飞控算法。 

2002年,无人直升机领域迎来全球性的学术爆发期,神经网络、H∞控制、模糊控制、专家系统等前沿理论竞相涌现。在众多研究方向中,田刚印对H∞控制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全身心投入钻研。这一选择看似偶然,却暗合了技术演进的必然趋势。十几年后,当无人机产业步入成熟阶段,真正实现大规模商用的控制算法,正是H∞和神经网络突破了传统控制的局限,显著提升了飞行器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而彼时,全球仅有少数几家企业成功将H∞控制技术产品化。

破局

命运的玩笑总在不经意间转向。

2005年毕业后,田刚印进入一家日本无人直升机代理公司,工作之余他不忘继续捣鼓飞行控制器,两年后,公司因为代理权的问题半年都发不出工资。

彼时,中国科学院一位教授正为一套从加拿大进口的飞控系统焦头烂额。这套耗资六七十万元的设备,本应是科研项目的得力助手,却因厂家技术封锁,接口封闭,无法适配实验需求,宛如一座华丽却紧闭大门的城堡,空有其表,难以发挥作用。

听闻此事,田刚印抱着自己研发的飞行控制系统,主动找上门去,眼中闪烁着自信与期待的光芒,轻声说道:“教授,我试试?”他手中这看似简陋、成本仅四五万的设备,凝聚着他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与智慧。当无人机在实验室上空平稳悬停,精准执行着各项指令时,教授激动得满脸通红,快步上前,重重地拍着田刚印的肩膀,高声喊道:“小伙子,你解决了大问题!”

实验大功告成,教授提出支付报酬,田刚印先是一愣。显然,他最初只是出于对技术的热爱与挑战欲,并未想过以此牟利,愣神片刻后说道:“我没想过要钱,用完拿回去就好。”但教授坚持,最终,29.7万元的转账记录出现在田刚印的银行卡上。扣除代理商抽走的5万元,剩下的24.7万元,如同一束光照进了他略显灰暗的创业之路。代理商感慨道:“我知道你的成本是多少,但技术值这个价。”要知道,此前国外设备采购困难重重,常常需要人冒着风险偷偷背回国,甚至还可能面临被没收的风险,而田刚印的技术,彻底打破了这一困境。

这笔意外之财,点燃了田刚印心中创业的熊熊烈火。他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围坐在一起,目光坚定,一番热烈讨论后,毅然决定踏上自主创业的征程。彼时的他们,如同怀揣着宝藏地图的冒险者,虽前路未知,却充满了无畏的勇气。然而,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区区本科生也想造无人机?”面对外界的冷嘲热讽,田刚印选择用沉默回应,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研发中,一头扎进技术的海洋里。

创业的起点,简陋得近乎寒酸。2007年的北京,田刚印从自己的婚房首付中,艰难地挤出4万元,再加上师弟从家里买房钱中拿出的4万元,拼凑成8万元注册资金,创办了公司。银行嫌弃资金太少,拒绝为他们开户,他们如同在寒风中流浪的旅人,四处碰壁,跑遍了北京城,才在一家北京银行勉强获得了立足之地。

创业初期,困难如同潮水般涌来。经验的匮乏与资金的紧张,如同两座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但正因为资金紧张,容不得他们因经验不足而走太多弯路,反而迫使他们在每一个决策前,都要深思熟虑,将可能遇到的问题反复推演。他们买不起昂贵的实验仪器,就先买便宜的尝试,在一次次失败与摸索中,总结经验,待时机成熟,才真正实施关键步骤。

田刚印回忆起那段时光,感慨万千:“那时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却也正因如此,我们把每个细节在理论层面都做了全面的挖掘和梳理,这种反复论证、容忍错误又尽量避免错误的工作作风,成了公司特有的风格和文化。”2007年底,凝聚着他们心血的飞行控制器诞生了,一经评估,竟达到国内先进水准,田刚印和伙伴们也由此获得了第一桶金。

但田刚印的目光,早已望向更远处——他要做无人直升机整机。国内无人机行业90%依赖进口的现状,像一根尖锐的刺,深深地扎在他的心头,刺痛着他的民族自尊心。团队的第一个突破口,瞄准了直升机悬停震颤难题。传统机型在气流中产生的高频振动,导致航拍画面模糊不清,严重影响了无人机的实用性,而国外技术对此严防死守,密不透风。

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他们就把半地下室改造成临时据点;没有专业的风洞设备,他们就用纸箱和电风扇搭建简易风洞;买不起昂贵的模型机,他们就挑选最便宜的反复测试。在昏暗潮湿的地下室里,田刚印和团队成员们日夜坚守,眼睛紧紧盯着测试数据,衣服被汗水浸湿又风干,留下一片片盐渍。

2009年至2012年,为了实现心中的整机梦,田刚印基本停止了产品销售,全身心投入研发。研制方案前前后后经过了近2000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是对耐心与毅力的巨大考验,每一个数据的调整,都倾注了他们对无人机事业的无限热爱。

初心如磐

新加坡淡马锡的橄榄枝来得猝不及防。

2012年新加坡航展上,投资团队开出11亿元注资的条件,估值27亿元,只要求研发中心迁至海外。当时公司账上不足百万元,下个月工资都发不出,诱惑像海平面的落日,温暖却危险。

资金、前景,一一摆在几乎走投无路的田刚印面前。但他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拒绝:“我们的总部必须放在中国,我们的技术必须留在中国。”

正在这一筹莫展之时,北京市政府提供了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2012年底,中国第一架电控共轴无人直升机TD220终于进入生产阶段。同年,田刚印和创业团队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第二年年初,TD220实现首飞。

2013年9月,中关村迎来了特殊的考察团。在一间临时布置的展厅里,田刚印操控着无人机完成悬停、侧飞、拉升等动作,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地询问:“这东西能在高原用吗?”当得到肯定答复时,总书记叮嘱:“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句话成为公司发展的指南针。

“低空经济不是天上跑汽车,而是重构人类的空间利用方式。”田刚印说,“就像汽车改变城市格局,无人机将重塑城乡关系。” 田刚印相信,第四次工业革命必然是以无人机器人为代表的智力革命,他们的目标就是把人能干的事都用机器代替并不断提高机器的智商。但挑战依然存在,空管政策的滞后、基础设施的缺乏、公众安全的担忧,都是摆在面前的障碍。

2015年,田刚印带领团队研发的关键技术不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还成功拿下美国、加拿大等国专利,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田刚印的公司也逐渐崭露头角,订单纷至沓来,无人直升机已获得第一笔千万元的订单,意向订单也有六七架,广泛应用于应急、救灾、电力和农业等领域。

在东北振兴的时代浪潮中,田刚印的目光又投向了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去黑龙江发展,主要看好它的农业、林业市场潜力。”

“中国只要有人承认自己不行且渴望发展,就没有成不了的事。”田刚印的话语中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制造底蕴,与南方的电子技术优势有机结合,正是无人机产业突破的关键。而广袤的农林市场更蕴藏着无限可能:国家有关部门曾为黑龙江森工批建70亿元森林消防通道,却仍难解决应急救援的时效难题;而无人机仅需十多分钟,就能抵达人需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的山头。

从政府到民众,东北上下涌动的发展热情让他看到了希望。“哈尔滨冰雪经济的火爆不是偶然,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田刚印坚信,当一个地区敢于正视差距并奋力追赶时,就没有跨不过的坎。这种精神,与他二十年来坚守的创新理念不谋而合。

“民营企业座谈会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未来的发展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田刚印语气坚定,“但随之而来的责任也更大——国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不干出成绩就是辜负。”

当被问及对年轻人的建议时,他笑称“没有建议”,却用行动诠释着答案:像追逐天空的无人机一样,永远保持向上的姿态,永远怀揣坚定的初心。

如今,低空经济的蓝图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未来已来,那些曾被田刚印深埋心中的梦想,正在一个个变为现实。

点击封面购买本期杂志

监制:陈章乐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六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水暖工程师工作计划范文 水暖班... 每年都要写一份总结,给我们自己的工作一份肯定,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现在我们的企业在飞速的发展壮...
医院放射科最新或2023(历届... 一年来,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医院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我科室同志齐心合力,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
上观智库特聘顾问张军:“书呆子... (来源:上观新闻)当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轻轻拨开小书房那扇门时,午后的光斜斜印在书...
社区城管季度工作计划范文 城管... 为保持我市的创卫成果,进一步加大卫生先进单位、卫生先进小区的创建力度,给广大群众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
村镇远程教育工作计划范文最新或... 一、基本情况我校现有教师14人,学生210余人。有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二配置。二、指导思想按上级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