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据媒体报道,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天仅喝一杯含有人造甜味剂的无糖饮料,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38%。
超市货架上,“零糖零卡”的饮料越来越多,它们被贴上“健康”“减肥友好”的标签,成为许多人替代含糖饮料的首选。这不禁让人疑惑:被追捧的“无糖”饮料,到底对人体糖代谢有什么影响?是不是无糖的就可以随便喝?
我们先来看看甜味剂的本质以及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是如何解读甜味剂的。人造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等,是一类能提供甜味但几乎不产生热量的化学物质。它们的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到几千倍,只需极少量就能让饮料拥有浓郁甜味,因此被广泛用于“无糖饮料”中。
甜味剂——甜蜜的“特洛伊木马”?
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的初衷是既满足人们对“甜品”的欲望,又减少“嗜甜”人群能量摄入,减少肥胖、糖尿病等的发生风险。
从热量角度看,甜味剂确实比蔗糖“友好”——一罐330毫升的含糖可乐约含140千卡热量,相当于35克蔗糖;而同等容量的无糖可乐,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问题在于,人体对“甜味”的感知并非简单的热量计算。
大脑的味觉中枢接收到甜味信号后,会本能地期待热量摄入,就像听到“开饭铃”会分泌唾液一样。当甜味剂提供了强烈的甜味,即便没有带来相应的葡萄糖,身体的代谢调节机制也依然照常启动:人体的胰岛细胞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以应对“预期中的糖分”,长此以往,将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诱导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瑞典及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在动物模型中,阿斯巴甜的摄入通过迷走神经介导,显著增加胰岛素分泌,使动脉内皮细胞中炎症性趋化因子CX3CL1表达上调,引发血管炎症,加剧动脉粥样硬化。另一方面,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群紊乱。
有动物研究证实:人工甜味剂安赛蜜(乙酰磺胺酸钾)和三氯蔗糖被证实可改变微生物种群分布并导致菌群失调,进而可能加剧小鼠对葡萄糖的不耐受进而发生糖代谢异常。
人类相关研究也观察到:“人工甜味剂的消费者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相似。”这也从另一方面支持了肠道菌群会因甜味剂的刺激发生紊乱,而肠道菌群紊乱通过干扰葡萄糖代谢参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
法国NutriNet-Santé队列研究纳入108643例参与者,通过收集独特的详细膳食暴露数据,表明日常消费的食品添加剂的摄入与多种慢性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病率存在关联。该研究表明:含有甜味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的混合物与较高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显著相关。
当诸多证据越来越指向甜味剂对代谢有害时,某些循证医学证据似乎又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相反视角,让人不禁困惑。
甜味剂——甜蜜的“减重维持小帮手”?
2024欧洲肥胖症大会上,一项为期1年的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了无热量/低热量的甜味剂和增甜剂对长期减重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无热量/低热量的甜味剂和增甜剂可以帮助成年人在快速减肥后至少一年内维持体重控制,降低对甜食的渴望、提高幸福感,而不会增加2型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该研究中,超重肥胖受试者在成功减重5%之后,被随机分配到甜味剂/增甜剂组或含糖组(不允许食用含有甜味剂和增甜剂的食物和饮料),结果发现:6个月时,与含糖组相比,甜味剂/增甜剂组的成年人在外出就餐时对饮食满意度更高,积极情绪增加,对甜食的渴望降低。而含糖组的成年人更喜欢甜食。
因此,非糖甜味剂到底有益还是有害?我们不能简简单单通过一个或几个研究就给出一个所谓的“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需要辩证全面地去看待。在不同的社会、心理状态下,甜味剂可能发挥的作用都不同。
此外,在目前各种非糖类甜味剂的研究中,由于每个研究的研究设计、方法、以及对研究结果的解读不同,往往得出的结果也不同;目前尚缺乏甜味剂对人体代谢长期影响的循证医学证据,需要将来有更多的长期研究来提供支持或反对使用非糖类甜味剂的结论性建议。
当下,与其纠结“无糖甜味剂”有益或是有害,不如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一体两面”,既不把甜味剂当作“毒药”,拒千里之外,偶尔喝一次也不必过度焦虑,但也绝不把它当作“健康替代品”长期依赖。
真正的健康,源于均衡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而非寄托于某一种“零糖”饮品。
本文作者: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内分泌科 吴鸿
(参考文献略)
原标题:《最新研究:无糖甜味剂会增加糖尿病风险!真的吗?答案有点复杂》
栏目编辑:王蕾 文字编辑:左妍 题图来源:上观AI
来源:作者:吴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