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山穹剑)
要说当下国际格局里最耐人寻味的 “小心思”,俄罗斯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绝对能排进前三。比起美国明刀明枪的遏制,俄罗斯的顾虑更像一层窗户纸,看似和中国肩并肩对抗西方,实则心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怕的是 “朋友” 某天变成 “变量”。
这一切的起点,绕不开历史上那笔领土账。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从我国划走的大片土地,至今仍心存芥蒂。哪怕1994年、2004年两国两次敲定边界协议,彻底解决了4300 公里的争议,俄罗斯社会对领土的敏感也没真正放下。你想啊,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地广人稀,资源多到能 “躺平” 吃几百年,隔壁中国东北却人口密集、经济活泛。这种对比,让俄罗斯总觉得中国的人口和经济会像 “温水煮青蛙” 一样渗透过去。俄罗斯媒体整天喊 “中国移民威胁论”,说白了,就是怕我国借着合作慢慢把远东变成 “经济后花园”。
军事领域的心态更拧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攥着庞大的军事遗产,却架不住经济滑坡,研发投入跟不上。反观我国,靠着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军工技术像坐了火箭,从仿制俄罗斯的苏 27 搞出歼 11,到参照苏 33 造出歼 15 舰载机,我国国防实力噌噌涨,俄罗斯却笑不出来。一方面,它想靠卖武器从我国赚点 “军费”,给自家军工续命;另一方面,又怕我国把技术学透了,自己的老本被掏空。这几年俄罗斯把最先进的武器优先卖给印度,对我国却捂捂盖盖,不是 “偏心”,是怕徒弟超过师傅。
经济合作这块,更是 “甜蜜的负担”。我国连续多年是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2024 年,双边贸易额飙到 2448 亿美元,能源、科技、农业合作搞得热火朝天。但俄罗斯的 “焦虑点” 很明确:怕太依赖我国。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的芯片、操作系统只能用华为鸿蒙和龙芯,嘴上说着 “感谢支持”,心里却担心 “会不会被技术卡脖子”。更明显的是中国汽车,2025 年在俄市场占比超 50%,看似填补了西方车企跑路的空缺,俄罗斯却暗戳戳担心 “自家汽车产业被挤垮”。合作是真金白银,警惕也是真心实意。
在国际舞台上,这种矛盾更露骨。俄罗斯想拉着我国一起制衡美国霸权,却又怕我国哪天取代美国,自己成了 “跟班”。俄罗斯想在国际事务里保住自己的话语权。中亚更是俄罗斯的 “红线”,眼看我国通过 “一带一路” 在当地影响力扩大,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生怕传统势力范围被一点点蚕食。
俄罗斯的顾虑,本质是 “霸权过渡期” 的集体焦虑。它既需要中国这个伙伴对抗西方,又怕中国太强打破自己熟悉的国际格局。但现实是,中俄合作早已是主流,2025 年那份 “深化全面战略协作” 的联合声明,就是明证。能源、科技、人文合作还在加码,只是这种合作得建立在 “谁也别想压着谁” 的基础上。
俄罗斯应该明白,我国崛起不是 “威胁”,而是重新定义大国关系的机会。历史上的领土账不该是枷锁,反而该提醒双方:平等互利才能走远。在这个谁也离不开谁的世界里,较劲不如共赢,这个道理,俄罗斯该懂,也必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