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01
昨天在省里面参加一个会议,听一位企业届的前辈分享完一些最近的体悟和一些掏心窝子的话。
其中有聊到自己这些年所经历的挑战,也有说到一些对于同时代“落寞”企业家的关注。中间的演讲,几次被打断。
圆方听完心里颇有些感怀,所以就写了这一篇
文章的最后圆方有写到:
给失败者留一条生路,就是给未来留一束火种。当社会能对创业的“阵亡者”脱帽致意,当制度能为诚信的失败者卸下枷锁,才可能让更多人敢于在下一个黎明重新出发。否则,经济的血脉里,将只剩下恐惧的寒流。
是的,恐惧
如果今天,你去问绝大多数你身边仍然在奔波,仍在奋斗,没有躺平的创业者,驱动他们持续努力的“动力”是什么?或许不少人的答案,可能就是“恐惧”这两个字。
诚然,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驱动人们去行动,去努力的动力往往有两种。一种是“渴望”,一种是“恐惧”。
有一种说法认为,“恐惧”的力量,比“渴望”大十倍。
但是“恐惧”所驱动的,往往是当下的,眼前的,急功近利的行动。而“渴望”很多时候才会激发更为长期的动力,和对于许多事业长期的追寻。
而“恐惧”和“渴望”这两种“驱动”力量背后的博弈,也有可能是决定一个经济体命运的一个因素。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日本失去三十年背后的的“文化”因素。
02
2023年9月,也是两年前,圆方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
文章里面说:
看似日本的问题是楼市爆雷,股市爆雷,但其实是日本没有了向上突破的可能,这些造就了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所以,中国会重蹈覆辙,会会重走日本过去三十年的路么?
圆方的答案是,并不会。
虽然我们选择的路,也很难。
而今天想来,日本当年所面对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就是文化。
审视日本“失落的三十年”,除了广为人知的经济泡沫破裂、地缘政治压力、产业升级瓶颈、人口结构老化和政治决策滞后等硬性因素外,一种深刻弥漫的“恐惧文化”,如同无形的枷锁,深深扼住了社会创新的咽喉,成为复苏路上沉重的精神包袱。
当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资产价格雪崩,无数企业和个人财富瞬间蒸发,昔日的成功典范转眼沦为失败的“负资产”。
这场灾难带来的不仅仅是资产负债表上的赤字,更是一场深入骨髓的集体心理创伤(这种感受想来今天我们许多人已经感受到了)。
而日本文化中,原本就根深蒂固的“耻感文化”被急剧放大。
失败,尤其是公开的、重大的商业失败,不再仅仅是个人的挫折,更被视为一种需要背负终身的耻辱烙印。社会舆论对失败者的宽容度急剧下降,“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式在萧条时期显得尤为冷酷。
这种氛围催生了强烈的“寒蝉效应”。企业家和潜在创业者被巨大的“恐惧”所笼罩:
其中对失败的恐惧:
害怕一旦尝试失败,不仅个人声名扫地,家庭受累,甚至可能被社会边缘化,再无翻身之日。这种恐惧远超过对成功的“渴望”。
也有对责任的恐惧:
日本企业传统的“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文化,在稳定时期是优势,但在剧变时期却可能异化为沉重的责任枷锁。
(像不像我们今天全民考编?)
企业家和决策者背负着巨大的员工生计责任,在不确定性面前,维持现状、避免风险成为更“安全”的选择,即使这意味着错过机遇。
更有对“不合群”的恐惧:
日本社会强调集体主义与和谐。在整体经济低迷、社会情绪普遍悲观的大环境下,特立独行、冒险创业被视为“不合时宜”,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从众心理加剧了整体的保守倾向。
当“恐惧”压倒“渴望”:
全社会迎来的,就是创新的窒息
于是,我们看到了日本经济在泡沫破灭后呈现的奇特景象:
拥有雄厚的技术储备、高素质的劳动力、大量的居民储蓄,但创业活动长期低迷,风险投资畏首畏尾,企业投资(尤其是面向未来的开拓性投资)持续谨慎。
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避险求生”的氛围,而非“开拓进取”的激情。驱动人们行动的主要动力,从对新技术、新市场、新高度的“渴望”,变成了对再次失败、失去现有安稳的“恐惧”。
03
这而种文化心理上的转变,其破坏力是深远的(正如同口罩三年的封控,也改变了许多人一生的认知)
首先是创业活力枯竭:
当年轻一代目睹了前辈的惨痛教训,对创业望而却步,更倾向于选择稳定但可能缺乏活力的“大企业”或公务员职位。日本的新创企业比例远低于欧美,创新源头活水不足。
紧接着风险资本萎缩:
投资机构同样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下,对高风险高回报项目的容忍度大幅降低,资金更倾向于流向成熟、低风险(但也低增长)的领域,进一步扼杀了新经济的萌芽。
最后是企业创新僵化:
即使是大企业,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氛围下,也倾向于渐进式改良而非颠覆式创新,决策链条冗长,错失了许多新兴技术浪潮(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早期的高速发展期)。
日本失落的的三十年,圆方觉得应该给我们足够的警醒:
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光有物质基础和政策调整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氛围,是同样关键甚至更底层的基础设施。
一个对失败零容忍、将失败者钉在耻辱柱上的社会,最终会扼杀所有尝试的勇气。
因此,圆方才有了在文章开始的呼吁:
“给失败者留一条生路,就是给未来留一束火种。当社会能对创业的‘阵亡者’脱帽致意,当制度能为诚信的失败者卸下枷锁,才可能让更多人敢于在下一个黎明重新出发。”
04
当然,改变并不容易,观念的改变则更难。
社会层面上,需要大众转变观念,理解创业失败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是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代价。
对诚信经营、努力拼搏后的失败者,应给予基本的尊重和理解,而非嘲笑或排斥。讲好“失败再出发”的故事,重塑奋斗精神的价值内核。
制度层面上,还要加快完善个人破产制度,切实为诚信的创业者提供东山再起的法律保障。
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和试错成本;完善社会保障网络,缓解创业者的后顾之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创新者看到希望而非壁垒。
精神层面上,更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特别是其中的冒险精神和坚韧品质。
让对未来的“渴望”,对创造价值的渴望、对改变世界的渴望、对实现梦想的渴望——重新成为驱动社会前行的主引擎,冲淡过度避险的“恐惧”阴霾。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新老生产力交替)。
而此刻,唯有在社会文化层面打破“恐惧”的枷锁,点燃更多“渴望”的火焰,宽容那些为梦想拼搏的“阵亡者”,才能让创新的火种生生不息,避免重蹈覆辙,真正走出属于自己的、充满活力的未来之路。
否则,经济的血脉里,那“恐惧的寒流”一旦形成,其消融之难,可能远超想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