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一甲子 奋斗正当时——天津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65载为国找矿纪略
创始人
2025-08-05 17:22:10
0

(来源:i自然全媒体)

跨越一甲子,65载正青春。

翻开天津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历史档案,看到的是一段胸怀“国之大者”、坚守地质报国初心的奋进历程,也是一卷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的奋斗篇章。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为国找矿,到改革开放中助力国家经济建设,再到如今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引领,积极助力雄安新区“未来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天津地矿人在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支撑防灾减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履职尽责,在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基础先行

筑牢资源保障基石

地质工作是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和奠基石。

“全市已实现1∶5万、1∶2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调查精度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天津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地质科研领域,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学斌说。

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还组织编撰出版了《天津市岩石地层》《天津市区域地质志》《中国区域地质志·天津志》《天津市地下水研究》《天津市矿产潜力评价》《中国矿产地质志·天津卷》《天津市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图集》等学术专著,这些系统性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多项地质研究的空白,而且全面提升了天津地质科研水平,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地质科学支撑。

“无可靠水源与矿产,工业腾飞就是无本之木。”说起改革开放初期,老专家孙振营很感慨。从引滦入津工程中地质队员与铁道兵并肩奋战,贯通“地下长廊”,到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无缝钢管厂等重大项目精准选址,再到探明全市94.3%的矿产资源种类,编制《天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天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天津地矿人构建起资源潜力评价、开发利用等全链条数据库,有效支撑了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履行。

可以说,天津地矿人的足迹遍布城市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在找矿方面,天津地矿人开展了金、铜、锰硼等矿产勘查研究,探明金属、非金属及水气矿产等33种,占全市矿产资源种类的94.3%,并对矿物特性、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利用途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天津矿产资源有能源矿产相对丰富、金属矿产贫乏的特点,其中地热资源在我国沿海大城市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天津已探明的中低温地热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程度均居全国大城市首位。

天津虽然靠海,却是一个缺水的城市。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并做好饮用水安全战略储备,是天津地矿人一直在努力做的一件大事。

——以地质工作服务引滦入津工程,承担了工程全线234公里的隧洞、输水明渠及其沿线部分水工建筑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高效优质贯通了这条原计划3年才能打通的“地下长廊”,结束了天津人民“喝水难”的历史,受到嘉奖表彰。

——开展地下水源地勘查,勘查发现天津现有大中型地下水源地11个,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保障了城市供水安全。

——实施地下水监测,依托800余口地下水监测井,建起覆盖全市的地下水监测网络,掌握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动态变化情况,为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技术保障,守护了水资源安全。

——开展多要素地下水综合调查,完成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污染调查评价及关键技术研究、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等工作,为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加强水污染防治、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在蓟州山区、滨海新区和宁河区,地质队员们还开展了地表基质调查,总结了调查工作方法,引领了全国地表基质调查试点工作,有力支撑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构建起从山地到滨海平原的完整指标体系。

农业地质调查则让蓟州区东二营镇等地8万余亩土地擦亮了“天然富硒”招牌,铺就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硒”望之路。同时,助力常州村等3个村落获评国家级地质文化村,打造了天津首条精品地学研学路线。

地热引领

书写绿色发展新篇

在天津东丽湖,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地表水热储回灌工程,这里蕴藏着天津地矿人最闪亮的“绿色名片”——地热资源开发。

“截至目前,我们运用‘空—天—地’一体化勘查手段,对天津中心城区、东丽区、宝坻区等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展了大量地质勘查,勘查面积达6380平方公里,勘查出8个地热田,最大勘探深度达4512.49米,完钻地热井700余眼。”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阮传侠说。

“2020年,针对天津市全域温度高于25摄氏度、深度4000米以内的所有热储层,我们建立了三维地热地质模型,运用数字模拟技术计算各热储层地热资源储量,作了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和分区。”

“天津地热供暖已覆盖300多个小区,惠及百余万居民,占全市集中供热面积的7%。”

“我们攻克了砂岩热储回灌这一世界性难题,‘天津模式’已在全国推广。”

“从雄安新区地热规划编制到主编全国首部地热地方规章,我们制定了20多项法规制度、40余项标准,筑牢了开发根基。”

…………

如今,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逐步成长为集地热科研与生产于一体的综合型队伍,业务能力涵盖资源勘查评价、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系统建设、运行管理、监测保护等全产业链,形成了全国领先的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地热资源规划设计、地热资源钻探、地热资源高效利用、地热资源回灌保护、地热系统监测、地热资源储层增产、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中深层井下换热、“地热+”多能源耦合等十大优势技术。

其中,地热资源回灌保护由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率先开展研究,建设了国内首个地热采灌系统和首个地表水回灌基地,实现“孔隙型热储回灌”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技术突破,目前回灌率可达97%。此外,首创了将射孔、定向、测井、酸化压裂技术引入地热井工程,施工总延米量位居全国前列。

经过几十年努力,天津已成为我国地热资源开发规模最大、利用模式最多、保护效果最好、管理体系最健全的城市。

科技赋能

锐意创新永不止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地质科技创新是天津地矿人的一个永恒课题。

一直以来,天津地矿人始终坚持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努力打造深地探测与矿产勘查战略科技力量,构建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引领、重大科技问题和战略目标为导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纽带、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为牵引的科技创新体系。

天津地矿局聚焦地质科技攻关,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发挥地热勘查开发保护全产业链技术和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应用与研究领跑全国的优势,助力全国地热示范城市建设、“双碳”目标实现,夯实“韧性城市”建设的地质基础。

面对地面沉降这一“城市隐疾”,天津地矿人40余年广布监测“天网”。“2024年,我们承接了2.46亿元国债项目,为全国监测网建设积累了经验,地面沉降防治效果创历史最高水平。”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吕潇文自豪地说。

在蓟州北部山区,多精度调查与智能化预警系统时刻守护着山乡安宁。这里构建的地灾风险防控体系,充分运用天津市地灾风险预警系统和360余组多参数监测阵列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形成“空—天—地—人”三维防护网,实现“到点到户到人”的精准提示。通过开展蓟北山区突发性地灾多精度调查评价、多手段监测预警和多方式综合治理,持续完善地灾风险数据库,提高巡查密度和预警精度,提升综合治理成效,使地灾防治能力实现代际跨越。

登录天津地质大数据服务平台,地层构造、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地下水分布、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等跃然屏上。近年来,天津地矿局深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已自主研发20余个信息平台,为“数字天津”提供地质大数据底座。

今天,在天津的地下空间,累计可探测3万余公里的管线、护航10余条地铁线路的“地质哨兵”,为“韧性城市”筑起一道无形屏障。

此外,天津地矿局着力鼓励科技人才在项目建设中开展技术创新和地学研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地矿人高水平履职和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从保障‘生命水源’到输送‘绿色能源’,从支撑‘工业发展’到守护‘安全底线’,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三光荣’精神的接力。”已退休的老地质队员李克骥动情地说。

面向未来,天津地矿局谋划了“1152”产业蓝图,即聚焦1个先发优势产业(地热全过程服务)、1个综合优势产业(岩土一体化服务)、5个传统优势产业(地质调查监测、测绘地理信息、生态环境修复、实验测试服务、珠宝展销)和2个新兴优势产业(数字地质、自然资源调查及资产运营),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跃迁。

新时代新征程上,天津地矿人将以大地为纸,以汗水为墨,用智慧与坚韧,在渤海之滨书写“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时代答卷,持续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澎湃的地质力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导游年度工作计划最新或2023... 在新的一年里,我决心认真提高业务工作水平,为我社经济效益的发展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在以...
矿业局最新或2023(历届)工... 一、地矿方面 年工作思路及举措1、国家“xx”规划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
编辑最新或2023(历届)工作... 电台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计划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又好又快发展为...
最新或2023(历届)司法所工...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县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县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整体推进大畈司法所基础建设和日常工作,特制...
销售顾问最新或2023(历届)... 时近年末,不经意间xx年转眼就要过去了。默默地算来,从参加工作,来到阳光新城,来到现在的这个销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