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支起手机,对着镜头,在安静的咖啡店滔滔不绝地讲课;打开直播间,在人行道上架起补光灯、打光板,把街头当成歌厅,放声高歌……不少市民向新民晚报夏令热线反映,直播带来的噪声、占道等问题令人头疼。
上午的咖啡馆成直播好去处
市民张小姐说,自己偶尔会到家附近的咖啡馆处理工作。前几日的一个上午,她在一小时内,碰到两拨来直播的顾客。
当天上午10点多,在大宁国际广场的“M Stand”咖啡馆,她打开电脑开始工作,突然耳边传来声音:“宝子们,今天跟你们分享的是下雨天如何穿搭。现在外面下着雨,我到了一家咖啡馆……”她抬头一看,只见一位打扮时髦的女士打开手机开始直播,还边说话边用手机镜头对周边环境扫了一圈。
“她就坐在我旁边的位置,直播持续了20分钟,便起身离开了。女士的声音相对比较轻,我就没往心里去。不过,她当时拿着手机扫一圈的动作,还是让我很紧张,我并不愿意出现在别人的直播间。”
她喝了会咖啡,打开一个文件办公,不到10分钟,咖啡店又来了一个直播的男士。“和他比起来,前面直播的女士‘是小巫见大巫’了。那位男士对着手机滔滔不绝地讲述‘不动产收益的模式’,好像在给网友上课,声音很大,旁若无人,咖啡店的服务员试图想跟他沟通一下,但他戴着耳机,完全没给对方机会。我本来想等他讲完再开始工作,没想到这一等就等了1个小时。”
在咖啡馆直播,意味着场地零成本,不需要申请、不需要缴费、有空调、有Wi-Fi,上午的咖啡馆人少、安静,看上去简直是绝佳直播地。但张小姐认为,咖啡馆是公共空间,不应该变成直播场所,直播行为也不应该损害他人的利益,扰乱公共场所的正常秩序。
直播声音飘进了居民卧室
家住浦东川沙古镇北市街的王小姐反映,自家楼下一家卖卤制品的店主,经常在晚间开直播唱歌,情绪饱满的歌声,加上扩音设备的加持,不仅抢占了街道空间,更把声音送上了居民的卧室。“窗户关上都能听到他的声音,说实话,唱得很难听,对我这种上了一天班的打工人来说,下班还要忍受这种噪声,真是折磨。”
王小姐说,北市街周边是开放式的老城区,商户和居民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也没有门禁设置,店主前段时间在人行横道线上铺设红毯,摆放桌子,并在17:30后使用小蜜蜂等扩音设备直播。“民警来现场处置过,对方坚称自己没有扰民,还说这样直播是为了带动古镇人气。但作为居民,家里有老人孩子,真的受不了这种噪声。”王小姐介绍,她从小生长在北市街,对古镇里各种叫卖声早已习惯。“古镇里这种街道烟火气浓,环境是比较吵的,但这种带着扩音设备唱歌的噪声还是超出了忍受范围。”
可能是因为有居民投诉,最近店主没有直播,但她很担心用不了多久又会卷土重来。“几个月前他就是停了一段时间又开始直播的。”
公共场所直播应有边界
短视频平台红火,人人皆可当主播。火车站、机场、商场、咖啡馆、医院、地铁站甚至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都成了一些主播经常直播和拍摄短视频的场所。在一些风景好的街区,众多带货主播们,架起手机支架、补光灯,把街头当成秀场,展示产品。
有人认为,街头直播是一种新的经济业态,对年轻人来说,成本低、方式活,应该予以鼓励;也有人认为,公共场所直播场伴随着噪声扰民、占道妨碍交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市民生活。更令人担忧的是,主播想播就播,想拍就拍,许多市民被迫入镜,觉得隐私权、肖像权受到侵犯。
直播是公民自由,但个人行使权利不应该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2022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共同联合发布《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其中明确规定,网络主播不得在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影响他人正常生活、侵犯他人隐私等场所和其他法律法规禁止的场所拍摄或播出。这意味着,网络主播在公共场所的直播行为,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为必要条件。
直播是“灵活就业”的一种路径,但主播不能为所欲为,要有社会公德心,也要有法律意识。比如,在非机动车道直播妨碍交通扰乱公共秩序的,有可能因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而受到处罚。
噪声扰民问题也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直播若构成噪声扰民,且经劝阻不改,将面临法律处罚。
原标题:《夏令热线丨公共场所,直播能不能“想播就播”?》
栏目编辑:任天宝 题图来源:AI生成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