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由泥河湾腹地的一棵黍子起,在时间缝隙里拾起缕缕光阴的片羽,飞针走线般迤逦穿引,细密匝实后,宁雨这本《八月黍成》散文集以稼穑作甘,将一脉臻于成熟的人生风景绵长地延展开来。看封面上那束因成熟而越发低垂的黍穗,似一串串金色雨滴,流射出大地芳香。这样温煦酣畅的文字气息,提供着沸腾的生命给养连同丰富的情感味调。就像农人扎身长年劳作的田地,宁雨在她散文的青亩中数载耕耘后,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八月黍成》的文字气象生发出的这一派草木纷纭、生命丰稔的四时景况,让人在一幕幕带着特定年代情感氛围的场景片断中不由神思遄飞,宛转入境。
《八月黍成》 宁雨 著
“八月黍成,可为酎酒”。宁雨以文为酿,黍酒既成,打开这一大坛新焙佳酿,顿觉沁香扑鼻。这些味感沉厚甘醇的散文章节,无论《小街叙事》《寻花》,还是《一切安好如常》《饕餮记》,除了文中自带的那种朴素朗润的草木本色,更有一幅幅令人过目难忘的生命风景密织其中。宁雨散文有着岁月沉积下经浸漫思考后聚敛而成的一股沉着之力,这力道从现实的生活原点出发,循着她所热爱的植物形态性格,向着故乡与远方这两个不同的象限努力伸展舒张着,由此形成了宁雨散文在笔致上的精到圆润与旨趣上的幽默松弛。
宁雨的不少文章皆以植物名义来寄寓人间美好,这使她努力像一个纯粹的植物考察者那样,究察记录着身边日常。“五十九号地”里的躬身劳作即是城市生活中的一隅诗性栖息,她在此深耕细作、往返奔忙,用文字碎记着内心向远方的漂泊,如文中的句子,“沿着一管自由水笔的蜿蜒小路,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救命稻草。”用这些文学意义上“救命稻草”,宁雨将自己反复塑造成为“一个变异者与超越者”。她在《杜鹃清供》里写杜鹃的修复、绽放与消失,借花记人,以虚写实,大有回味;《细腰葫芦》是诙谐的自喻,“性情、举止、命途,视野、思维、价值判断。我一刀一刀地自我削斫、雕刻,不计成本和心力”。她写做事圆范的姥姥,“她安静地守着我们日渐丰腴的家”。这些文字中的故园因此具有了温暖的乡情包裹与地方表情。在《白露蚂蚱肥》《粥还热着》《对镜贴花黄》中则重现了童年的烂漫意趣与清苦的寒窗生涯,散文书写的“关我性”使宁雨散文焕发着一种可信任的文本智性与人格美德,这种信任是在无意识的文字回流中建立的,这些文字是她凭生活味蕾的香甜来完成的情绪安慰。其行文的脾气、秉性、行止、节奏,又恰好构成了她所担心的“我将不我”的自然反证。这样沁人心脾的文字面目,初见葳蕤清朗,细读耐人品味。
季节时令中如清明的知时与谷雨的清润,是宁雨散文中自带的葱茏气息。“黑翅长脚鹬之乡”大苇洼的红脚娘子就是其笔下的飞鸟精灵。有时行文又是诗人的,如《城隙碎笔》中的《借宿》开言,“今晚的月亮很好,圆圆的,不知谁家供在天上的玉”,这样的句子意境窕远,耐人寻味。她的《小街叙事》充斥着世俗的烟火,《拨打的号码不存在》深藏着坚定信力……散文的光晕可小如萤火,亦可大如火把,探照着生活中可能抵达的每个角落。我最喜欢的是那篇《芽菜》,在俏皮又收放自如的行文节奏中,其内蕴的哲思充满着生活化的亲切体贴的温厚表达。
《八月黍成》中还提到了“剔绿”这个词。“剔绿”的完成需要相当功夫,既需有足够的时间重复髹漆,又得有精雕细刻的技艺,还要对漆器进行推光打磨,最后才能产生表面温润且时间越久越莹润的自然光泽。对《八月黍成》,宁雨用的正是“剔绿”手艺。从十年间沉积的散文中悉心挑拣出来的这些精构,是她沉潜细作、玲珑剔透的珍重之集。八月黍成之后,生命的季节将进入下一个崭新的循环:宁雨的散文书写会继续开花挂果,缠枝散叶,欣欣向荣并愈发深秀!
原标题:《远牵:时光轮序,万物生长》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钱卫
约稿编辑:郭影
来源:作者:远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