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今年8月,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新作《域外故事集》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从“到世界去”到“在世界中”,本书的写作时间跨越十五年,作家徐则臣以十篇域外题材小说,集中展现美国、智利、白俄罗斯、德国、乌拉圭等世界各地人情风土与奇谭故事,这些故事撕开的,正是不同文明相遇时那些看不见的褶皱。
从美国中西部K大的华人教授之死,到哥伦比亚游击队诗人的蒙面朗诵;从印度机场丢失的手稿与神秘猴子,到白俄罗斯冰河上独钓的中国人……每个故事都是一场文化探险:在瓦尔帕莱索,三个吉卜赛女人用塔罗牌预言了抛锚的汽车;在麦德林,一场蒙面文学朗诵隐藏着游击队员的身份秘密;在奇琴伊察,寻找玛雅面具的旅程揭开了家族跨越百年的失踪之谜……
《去波恩》的火车情缘,《中央公园的斯宾诺莎》的中年危机,《瓦尔帕莱索》的浪漫邂逅,《玛雅人面具》的宿命故事。“故事在世界发生,人物在世界行走”,徐则臣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接续《聊斋志异》和唐传奇的中国古典传统,细腻勾勒异域生活图景,以魔幻现实笔法将孤独、身份、乡愁与追求的主题融汇在一起,探讨不同文明的碰撞摩擦与交流对话。本书非简单的异域风情画,它用冷静而温情的笔触,勾勒中国面孔在域外的生存镜像,讲述那些关于孤独、误解、乡愁与坚韧的生命日常。
在《域外故事集》中,徐则臣直面身份的迷失、文化的冲撞、历史的幽灵、生存的挣扎、沟通的壁垒,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去寻找生存的意义与生命的联结,他从《聊斋志异》中获得了启示,在叙事转换中手法灵活,从而使“域外”系列小说具备如《聊斋志异》般灵动的叙事魅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徐则臣“总能贴着生活的边缘走,开掘出一条弯曲却执拗的属于自己的路径。”对于这本新作,徐则臣表示:“我想做的是另外一种,那就是对话,不同人的对话,不同文化的对话,在对话中更好地发现自己,也更好地尊重对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赠书福利
扬子晚报B座西窗将为读者赠送一本《域外故事集》,想要参与的读者可在扬子晚报B座西窗公众号相关内容下留言,留言点赞数最高的读者将获赠该书。
活动截至2025年8月11日中午12时,期待您的精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