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消费提示
冷加工蛋糕应尽快食用
一直以来,蛋糕这一美味松软的甜点备受消费者喜爱。夏日气温高、湿度大,细菌容易在食物中滋生,并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建议消费者警惕潜藏在美味背后的食品安全隐患。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及人和动物的皮肤、鼻腔、咽喉、消化道等,原料污染、加工人员带菌操作等,都有可能污染食品。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与其产生的肠毒素有关。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在适宜条件下(温度20℃至37℃、水分活度大于0.85)快速繁殖,并产生耐热性极强的肠毒素,如A型肠毒素、B型肠毒素等,常规烹饪方式如蒸、煮等无法破坏其毒性。因此,如果消费者购买的食物中已经存在大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并产生肠毒素,即使充分蒸煮,依然可能导致食用者中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喜欢富含蛋白质或淀粉的营养基质,最容易污染的食品包括熟肉制品、乳及乳制品、剩饭、糕点等,尤其是冷加工蛋糕。同时,蛋糕制作工艺属于冷加工工艺,以手工操作为主,除蛋糕胚(面皮)外,制作过程中没有高温烘焙或蒸煮等杀菌环节,冷加工成品通常直接冷藏或常温销售。因此,在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冷加工蛋糕都容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9小时,患者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绞痛,可伴有腹泻和发热等。喷射性呕吐为被这种细菌感染患者的最常见症状,有时,患者呕吐前多有脑后重压感,呕吐物中会含有胆汁或混有血液,大部分患者通常1—2天可自行恢复,少数严重病例可出现血压下降、脱水、虚脱、痉挛等症状,偶有老、弱、幼儿病例因发生循环衰竭等合并症而死亡。
因此,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原料管控、加工过程卫生管理及储存条件控制,如果保存时间超过两小时,必须在4℃以下冷藏。同时,应强化对加工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严禁患有化脓性伤口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从业者上岗操作(包括原料处理和配送等环节),健康从业者操作时,需要做好洗手、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
消费者购买冷加工糕点时,应选择具备合法资质、卫生条件良好的正规商场、超市或品牌门店;应注意查看产品标签,确认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储存条件,避免购买外观异常(如变色、变味、胀包)或超过保质期的产品;购买后应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并在标签标注的保质期内食用完毕;切割或分食时,应使用清洁刀具和餐具,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糕体内部,减少细菌二次污染风险。
若食用后出现恶心、呕吐、剧烈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保留剩余食物、购买凭证和包装盒等,以便后续溯源调查。症状较轻者可居家观察并补充水分,若出现持续呕吐、脱水、高热等严重症状或多人同时出现类似症状,须立即就医,并主动说明食用史,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 本报实习记者蒋函玉整理)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是一种常见的广谱性食品防腐剂,对霉菌和酵母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能被人体迅速吸收,并分布于血液和多个器官中,长期食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超标的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食品中检出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的原因,可能是个别企业为减缓产品腐败变质而超范围使用,也可能是对原辅料管控不足由其使用的复配添加剂引入。
过氧化值(以脂肪计)主要反映油脂的被氧化程度,是油脂酸败的早期指标。食用过氧化值超标的食品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但长期食用严重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肠胃不适、腹泻等。过氧化值(以脂肪计)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原料中的脂肪已经被氧化,也可能与产品储存条件控制不当有关。
菌落总数是指示性微生物指标,不是致病菌指标,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未按要求严格控制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也可能与产品包装密封不严或储运条件不当等有关。
(来源: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