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温梦华 每经编辑|肖芮冬
继三只松鼠、来伊份、鸣鸣很忙、盒马、胖东来之后,“红枣大王”好想你也看上了啤酒生意。
近日,好想你在投资者问答平台上回应投资者,公司已在电商和专卖店渠道推出啤酒相关产品,主要为红枣口味、毛尖绿茶口味等中式精酿啤酒。
《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注意到,在好想你电商平台的旗舰店中,相关啤酒产品付款人数从几人到百人不等,付款人数最多的为100多人。
虽然是“红枣第一股”,但好想你近几年的日子并不好过。2022年~2024年,好想你已经连续亏损三年,而公司也“广撒网”寻求转型自救,在坚果、零食、饮料、啤酒等领域均能看到好想你的身影。
随着金星啤酒“信阳毛尖”等产品爆火出圈,一股新中式精酿啤酒的热潮席卷而来。不仅各大啤酒厂商纷纷出手,更有零食巨头、商业大咖等跨界布局。口味五花八门的新中式精酿真是“掘金地”?精酿啤酒能助力各大品牌商家跑出第二增长曲线吗?
“(啤酒产品)是5月中下旬推出的,是官方出的,是正品。”好想你的天猫官方旗舰店客服在回答记者询问时这样表示。
从好想你的天猫官方旗舰店可以看到,好想你推出“报喜酒”系列的新中式精酿啤酒,包括红枣口味、毛尖绿茶口味、茉莉花茶口味、樱花蜜桃口味等,价格在20元左右。
《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注意到,目前,在好想你的天猫官方旗舰店上,关于啤酒产品的链接有8个,付款人数最多的显示为“100+”;在好想你的京东官方旗舰店中,销量最多的为78件;而在抖音平台的好想你官方旗舰店中,已上架1个啤酒产品链接,销量为13件。
相比之下,在天猫官方旗舰店中,金星啤酒中式精酿相关产品链接,最高付款人数达到8万+;三只松鼠“孙猴王”中式精酿啤酒相关产品,付款人数为1000+。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好想你的业绩并不亮眼。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好想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89亿元、-5189.19万元、-7195.77万元,连续三年亏损。今年上半年,公司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500万元~2500万元。
“好想你跨界延伸至啤酒赛道,主要是受连年亏损的压力。因为红枣产品消费场景固化、客户老龄化,急需发展第二增长曲线来‘止血自救’。”新零售行业专家、凌雁咨询创始人林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记者采访时坦言。
不过林岳认为,红枣精酿主打一个药食同源的概念,希望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通过养生食品来弱化酒精与健康的冲突。“但目前看,市场对产品的反馈一般,尚未看到帮助公司扭亏的能力,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大,定价也缺乏性价比。”
事实上,啤酒赛道并不是好想你第一次跨界。在新茶饮、零食量贩、酒类、AI等赛道,均有好想你的身影。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开始,好想你投资零食量贩品牌鸣鸣很忙,目前公司合计最终受益股份为6.6191%。2024年年报显示,湖南鸣鸣很忙商业连锁有限公司已成为好想你第一大客户,销售额约0.94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的比例为5.62%。
更早些时候,2022年,好想你以3000万元认购深圳龙珠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0.5983%的基金份额。而这家投资基金在今年2月,分别投资了蜜雪冰城、古茗;在2024年投资了AI科技公司月之暗面、宇树科技等。
自“信阳毛尖”爆火后,新中式精酿生意成为跨界新热点。
不仅金星啤酒、北平机器、山东英豪啤酒、青岛崂世家啤酒等众多啤酒厂商瞄准“新中式精酿啤酒”;三只松鼠等零食品牌,以及盒马、胖东来等商超也纷纷下场,推出自有品牌精酿啤酒,试图乘上“新中式精酿啤酒”的东风。
“一方面,零食品牌推出新中式精酿产品,实现从休闲食品到轻微醺饮品的场景延展。另一方面,盒马、胖东来等商超依托渠道能力与冷链体系,将新中式精酿啤酒带入更丰富的消费场景中,显著提升精酿产品的消费频次。”CIC灼识咨询董事总经理张辰恺这样表示。
当下,随着Z世代逐步成长为主力消费群体,其对风味多样性、个性表达和文化符号的感知更为敏锐。新中式精酿的快速崛起,不仅推动啤酒产品向口味创新与文化体验并重的方向演化。同时,饮料化的趋势也突破了传统酒类边界,逐步渗透至更加广泛的消费客群。
张辰恺给出一组数据:2024年,精酿啤酒在整体啤酒市场中的销量渗透率仍不足5%,显著低于美国等成熟市场接近15%的水平,但近年来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展现出长期增长空间与强劲的增长韧性。
《2023年精酿啤酒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精酿啤酒消费量将达到23万千升,年复合增长率17%,市场规模或达到1300亿元,其中新中式风格的精酿是重要细分方向。
不过,随着新中式精酿赛道越来越拥挤,行业竞争也愈发凸显。林岳指出,当更多玩家涌入,精酿啤酒行业的毛利率会进一步降低,“内卷”加剧助推更多新奇口味出现,如见手青、小米辣等,但复购率难以保证。整个市场格局,会呈现传统啤酒品牌(如青岛、燕京)占据高端市场以及其他品牌混战的局面,行业标准会随着市场成熟而出台,品牌也会在三到五年内优胜劣汰。
封面图片来源: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韵 摄